温热病指南集

《温热病指南集》为温病通论著作,共1卷。题清·陈平伯(祖恭)撰,初刊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包括《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湿温症条例》3篇。《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当为陈平伯所撰;《湿温症条例》一般认为系薛雪(生白)所撰。全书篇幅不长,不足2万字,但在温病著作中却颇有影响,更由于被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而广为人知。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作者简介
《温热病指南集》题清·陈平伯撰,实系陈平伯与薛雪二人的作品合刊。陈平伯,字祖恭,淞滨(今属上海)人。约生活于道光年间,生平不详。另撰有《医约》,仅有抄本存世。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清代著名医家。撰有《医经原旨》6卷,《薛生白医案》等。
内容简介
《温热病指南集》包括《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湿温症条例》3篇。其中《温热病大意》系阐述《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之旨,主张非“伏气”说,并辨析伤寒与温热病之异,相当于温病总论。《风温症条例》12条系述风温证治,提出以“身热、咳嗽、烦渴”为风温的辨证提纲,认为风温“其温邪之内外有异性,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并进而详述风温各种证候的辨证与治法,为风温证治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治疗方案。《湿温症条例》,本书收31条,作者提出以“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苔白或黄,口渴不引饮”为辨证提纲,以病在阳明、太阴经居多,并详析湿温各个阶段各种证型的辨治。
影响评价
《温热病指南集》所论条分缕析,切合实用,于温热病辨治具有指南作用,为当时及后世医家所重视。
成书背景
陈平伯在《湿热病大意》篇中所云,是有感于“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不计辛热苦寒之贻害,遂使温热之旨蒙昧不明,医门缺典,莫此甚焉”,乃“博览群书,广搜载籍,恍然于温热病之不可不急讲也”。
校注整理
王孟英撰《温热经纬》时,将《温热病大意》《风温症条例》合为一篇,删去其非伏气之论,名《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湿热症条例》则易名为《薛生白湿热病篇》,收入其《温热经纬》一书,并加以按语,使《温热病指南集》和陈平伯赢得广泛声誉。
流传版本
《温热病指南集》初刊本为嘉庆十四年(1809年)刻本,比较多见的是光绪二年(1876年)云间复园刻本,现存还有王孟英《温热经纬》本、清光绪刻本、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章节目录
温热病大意
风温症条例
湿温症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