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开光易简秘本

《眼科开光易简秘本》,三卷。清代李文盛、周元瑜合编,成书于道光二十年(1840)。卷一阐述外障三十六症,每症附图及治疗方药;卷二眼科问答十一条,阐述内障证治;卷三载眼科医案十二则,腰痛、痘疹、吐泻等各症医案十则,末列诸方便览,载医案中所用方药70首。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全书三卷,包括论治眼科内外障、眼科病证问答、医案及方药等内容。是书继承了前代许多优秀眼科著作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在此基础上,对眼科基础理论、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知都有新的发展和创新,比如在眼病诊治方法的创新、眼科内外障病症名称的增补完善及对传统七十二问内容的补充等方面都较有特色。
1.眼科理论的创新
1.1眼的构造理论 如“内障总论”中对眼的结构进行的论述,提出内为精膏,外由二十四重皮壳重重包裹,内容较《证治准绳》更有新意。《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则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点黑莹是也。
1.2脏腑分属理论 如卷一“内病见于部位”及卷二“五经部位”以两目五位为主论五脏分属。“五经部位”曰:眼有五经,心肝脾肺肾是也,看症有部位,金井大眦小眦上胞下睑是也。“内病见于部位”论述为:白珠四围,是心脏之病,见于金井;目头是肝脏之病,见于大眦;下边是脾脏之病,见于下睑;上边是肺脏之病,见于上胞;目尾是肾脏之病,见于小眦。而传统五轮八廓学说相对复杂,如明代《银海精微》曰:五脏分五轮,八卦名八廓。五轮:肝属木曰风轮,在眼为乌睛;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肺属金曰气轮,在眼为白仁;肾属水曰水轮,在眼为瞳仁。至若八廓,无位有名:大肠之腑为天廓,脾胃之腑为地廓,命门之腑为火廓,肾之腑为水廓,肝之腑为风廓,小肠之腑为雷廓,胆之腑为山廓,膀胱之腑为泽廓。可见《秘本》五位论五脏较传统五轮八廓学说,不仅简易,便于认症,更大异其趣,极富特色。
2.眼病诊断方法的创新 如卷一“看目定法”“内病见于部位”有关眼科诊断内容,主张据白珠或周围红筋壅盛的位置判断属何经何脏之病:白珠四围,俱系红筋壅盛,无分浓淡,是心脏之病,见于金井周围之部位也,宜用心经之药。如目头红筋壅盛,而上胞下睑与小眦,淡淡红筋,是肝脏之病,见于大眦之部位也,宜用肝经之药。如下边红筋壅盛,而大小眦与上胞,淡淡红筋,是脾脏之病,见于下睑之部位也,宜用脾经之药。如上边红筋壅盛,大眦小眦,与下睑淡淡红筋,是肺脏之病,见于上胞之部位也,宜用肺经之药。如目尾红筋壅盛,而上胞与下睑大眦,淡淡红筋,是肾脏之病,见于小眦之部位也,宜用肾经之药。这是在《审视瑶函》“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仅论述详尽,而且清晰明了。《审视瑶函》曰: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腑之受病,浅深轻重,血气虚实,衰旺邪正之不同。
3.眼病治疗方法的创新
3.1金针拨障术的创新 《秘本》在“窍门”“针法”“内障歌”“五要捷经”“五忌捷经”等数论中,主要讨论了金针拨障术的内容,对进针部位、操作步骤、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前后的护理将息、术中并发症的观察,特别是对金井(瞳孔)的观察、病人全身情况的要求等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其内容的详尽程度大大超过《审视瑶函》和《目经大成》等前代诸书。
进针部位:“眼有二十四重,惟有二十二与三四重,可以入针,余则不可入针,故号曰天地人…然天地两窍,针势不平,难于动手…人字窍门,是在对着针中间,以平针定子午。”
操作步骤:“针左眼,将右手二三指握银针,以针头朝神前,香烟熏良久,走至病者面前,立定脚,以右手四五指,按定病者左边太阳硬骨,用左手抉起上胞,唤病者目视右边,即以针头在小眦边白珠上,离青轮些微之地,按之自有一窝,放针,再以银针尖向香烟内熏过,即于窝中针开其孔,孔开然后以金针尾向香烟内熏之,默念神咒一遍,亦以右手四五两指,按定病者太阳硬骨,将金针眠倒,搁于小眦弦上,轻轻透着窝孔,顺顺竖起金针,从孔中缓缓透入,看金针尾透到大眦边金井弦为止,勿令大过,恐将黑皮一并拨落。但针尾宜稍大内边为妙,倘针到即拨着翳,翳烂即落,切勿松针,紧紧按住,按之又久,方可出针。”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日月火名三光,虽有内障,定要看得三光之光明,则针一开,自然视物。”“翳治须知心为主,肝肾脾肺有变通,针时有血须下手,拿住翳膜莫放松,白水出针俟流转,再用金针始见功”“视物虽不见形,只有三光之白影清楚,方可开之,若是光处无,暗处似光非光,无甚分别,谓之模糊。虽拨去内障,仍不见物。”
手术前后的护理将息:“开针要洁净房室,七日内丢去一切事务,自无怒气劳神之害,避风远热,自无外感动火之忧,忌酒戒色,自无助血损精之害”“怒则气上,酒则火动,色乃损精,七日内犯此,翳必复起。针口痒痛,伤风。针口血聚,伤寒。嚏喷流泪,伤邪。针口肿胀,痛极难忍,伤热。针后四字犯,翳必复起。”
术中并发症的观察:“或有疯痰、腹痛等症,名为暗疾,必要先将暗疾调理,方敢用针,不然开落翳膜,暗疾一发,其翳复起。”
对金井(瞳孔)的观察:“金井即青轮内一重黑皮,中间所开之窍,大如胡椒者是也,此窍圆净团聚,任出各症,皆可调治。金井原出心经,一点虚灵之气,最系生动者,故从太阳中看之则小,从阴处看之则大,可治之目。”“金井之本体,如椒之圆大一样,或过大过小、长短斜缺,虽有三光,终久失明。阴看不大,阳看不小,彼此一样者,死风镇之也,不治之症。”
3.2眼病病症治法的创新 本书对眼病病症因机治法的论述较为细致,如对“蓝膜下垂”的治法就逐层立法,分为“初则清肺,继用温肺,三则敛肺,四则补土以生肺,次第治之。”如此周密深入的方法,他书罕见。且在一些眼病的治法中,大胆施用温补,如对“翳似卷帘”症的治疗中“急用清胃等药,后次用温暖之药,加入去翳之品,自然成功”。
4.眼科内外障病症名称的增补 本书对眼病症状的描述大都较为简略,如“血膜下垂”“众星聚睛”等。但部分病症名称很有新意,如自拟新名的“梅花多白”“翳形强厚”“翳形柔薄”“金星镇瞳”等;有的较有意义,如“神光电闪”;有的或更为准确,如“乌风胀瞳”等。
5.眼病七十二问的补充 宋元时期《秘传眼科龙木论》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有眼科“七十二问”,包括:眼赤痛者何也,大眦赤者何也,目睛多泪者何也,怕日羞明者何也,目中有翳往来不定者何也等七十二条问答,均包括因机论述和方药治疗。
《秘本》在卷二问答十一条除大纲一条外,还包括有“问瞳仁内何为有人”“问头风发之原委”“问头疼痛何以分虚实”“问目眵何由生”“问拳毛倒睫症出何经”“问蟹眼吐珠”“问风弦赤烂症出何经”“问胬肉扳睛出自何经”“问黄脓上冲自出何经”“问突起睛高出自何经”十条,均使用问答形式详细阐述此十种眼病发生发展的情况,包括疾病的因机症及眼睛自身的病理变化等。对传统的七十二问进行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