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正按摩要术

《厘正按摩要术》,推拿著作,4卷。清代张筱衫(醴泉、振鋆)辑。成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此书乃取明代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一书进行删繁、订正、增补、重编而成。卷1辨证,主要阐述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卷2立法,包括按法、摩法、掐法、揉法、汗法、吐法、浴法、熨法等各种治疗手法及外治法共28种;卷3取穴,以图注形式介绍十四经脉穴位分布及24种按摩推拿手法;卷4列证,列述惊风、疳疾、呕吐等24种病证和证候的推拿疗法,兼及内治法和其他外治法。全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收录多家名医精论。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书评序言
光绪庚寅闰二月姻愚弟盱眙王仪郑拜序
时光绪戊子冬十一月甘泉陈桂馨椒屿氏撰
光绪十有四年戊子冬十二月江都孙风翔犊山谨识
光绪十有四年岁次戍子仲冬月
内容简介
全书4卷。卷1为“辨证”,除介绍四诊外,又新增“按胸腹”一法,将胸腹按诊引入小儿推拿。卷2为“立法”,辑录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8种基本手法,并介绍了汗、吐、下、针、灸、淬、砭、浴、熨及疏表、清里、解烦、开闭、引痰、纳气、通脉、定痛等20种治法的具体运用。卷3为“取穴”,介绍了十四经穴和小儿推拿特定穴,列述了推坎宫、推攒竹、双凤展翅、分阴阳、取天河水、苍龙摆尾、推三关、退六腑、水中捞月、猿猴摘果、凤凰展翅、推中指、飞经走气、天门入虎口、补脾土、二龙戏珠、赤凤摇头、推五经、运八卦、打马过天河、十大手法、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复式操作法,并附有图解。卷4为“列证”,介绍了惊风、疳疾、呕吐、泄泻、寒证、热证、痢疾、咳嗽、痰迷、头肿、腹痛、黄病、肿胀、积聚、食积、痫证、火眼、脐风、鹅口、牙疳、重舌、喉痹、赤游丹等24种小儿常见病的辨证、推拿和方药治疗。
影响评价
成书背景
本书原出于明代周于蕃的《推拿秘诀》,张氏经过“重者汰之,繁芜者删之,颠倒者理之,俚俗者易之,更博采旁搜,附会以明之”,改名为《厘正按摩要术》。本书虽出周书,但张氏进行了长时间的整理研究,结合了自己20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流传版本
现存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等清代刊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章节目录
卷一·辨证
觇神气
审形色
诊面
察眼
察耳
察唇口
察齿
察鼻准
验舌苔
诊指纹
察手足
听声
按胸腹
询溲便
候脉
卷二·立法
按法
摩法
掐法
揉法
推法
运法
搓法
摇法
汗法
吐法
下法
针法
灸法
砭法
浴法
疏表法
清里法
解烦法
开闭法
引痰法
暖痰法
纳气法
通脉法
定痛法
熨法
咒法
卷三·取穴
简介
肺经图(注)
大肠经图(注)
脾经图(注)
胃经图(注)
心经图(注)
小肠经图(注)
肾经图(注)
膀胱经图(注)
肝经图(注)
胆经图(注)
心包络经图(注)
三焦经图(注)
任脉图(注)
督脉图(注)
正身图(注)
覆身图(注)
阳掌图(注)
阴掌图(注)
足部图(注)
推坎宫法
推攒竹法
双凤展翅法
分阴阳法
取天河水法
苍龙摆尾法
推三关法
退六腑法
水中捞月法
按弦搓摩法
猿猴摘果法
凤凰展翅法
推中指法
飞经走气法
天门入虎口法
补脾土法
二龙戏珠法
赤凤摇头法
推五经法
运内八卦法
打马过天河法
运外八卦法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法
卷四·列证
惊风
疳疾
呕吐
泄泻
寒证
热证
痢疾
疟疾
咳嗽
痰迷
头肿
腹痛
黄疸
肿胀
积聚
食积
痫证
火眼
脐风
牙疳
喉痛
赤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