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气解

《伏气解》一卷,清·叶霖撰于1897年,为专论伏气的温病著作。本书详列经典名著《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伏气致病的原文,阐析各种伏气病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该书最早以“伏气”为书名,是清代温病学的重要著作。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作者简介
叶霖,字子雨,号石林旧隐,江苏扬州人。清代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名医,著述颇丰。不论对医经、脉学、温病,皆有独到的见解。其治学严谨认真,富于批判精神,敢于成一家之言。其主要著作有:《难经正义》6卷、《内经类要纂法》39卷、《金匮要略阙疑》2卷、《脉说》2卷。《金匮要略阙疑》等为其代表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列入《近代中医珍本集》。
内容简介
《伏气解》篇章较短,没有文字标题,只简单以汉字一至七作为标题,分为七个部分。每部分皆以经典著作《素问》《伤寒》等书为立论根据,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证候和治法。立论较为公允,尽量避免偏颇之见。其曰:“四时伏气之治,当于《内经》中求之,活法运乎一心,又未可囿于一偏之见也。”
在病因病机上,叶氏主张伏气温病的“伏热”说,谓“冬至后一阳生,人身所伏之阳热,被冬日严寒杀厉之气所折伏,藏于肌骨之间,至春夏间,或为风热逗引,或为情欲所伤,感而触发”。书中言伏热最详,并在第二、第三部分具论五脏之伏热。叶氏指出“殊不知伤寒为外感通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谓温病热病之类乎伤寒者,非谓先病伤寒,辗转不愈,而成温成热也。”认为伏热一直存在,绝非由寒变来,多次指出“伏寒变热为谰语”。叶氏批评王孟英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指出“温暑为病多属外邪逗引伏气,惟当视其内外之轻重而消息治之,苟无伏气只外感微邪治亦易,海宁每讥吴鞠通界划三焦,而自却强分内外。”虽然如此,他认为“温暑为病多属外邪逗引伏气”,但是“伏气之热,有不因外邪逗引而为病者”。在此点上,比王氏考虑得更周密。
在治疗上,伏气为病一般病情缠绵,病势较重,变证较多,病程较长,难于速愈,医家的思维既要缜密如丝,又要灵活多变。叶氏指出“然而伏气之为病,固有阴阳互根,上下相乘之变,而尤重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两句……伏气者,随天时人事阴阳气化以感召,故曰人与天地参也。”最为关键的是,临症时能够辨证论治,即“夫治病固不容出诸规矩以外,又不得囿于方圆之中,是深得轩岐、仲景之心者矣”。
影响评价
成书背景
伏气乃病证名,多与温病相关联。“伏气”二字,最早见于《伤寒论·平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到了宋代,庞安常认为“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迨至清代,温病学说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对伏气说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以王孟英、柳宝诒、叶霖、刘吉人等较为著名。
围绕伏气实质的争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持“伏寒”说,此说缘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经文,《内经》注家大都倡此观点,历代医家从之者甚众。一种是持“伏热”说,明·王安道谓“春为病温者,盖因寒毒中于肌肤,阳受所郁,至春天地之阳气外发,其人身受郁之阳,亦不能不出,故病作也”。所谓郁阳,即是伏热。叶霖亦持此说,反对王孟英把温病分成新感温病、伏气温病两种,主张两者密不可分,新感引动伏气,著成《伏气解》,批驳众医的“伏寒”说,力主“伏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