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评释

《伤寒论评释》分上、下编,阎德润编著。本书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药理学,对《伤寒论》予以整理阐析。作者改纂张仲景原著之编次,除对六经病等作概括性论述外,着重于汤证介绍及评释。下编为“《伤寒论》症状明理论”,介绍六经之命名,《伤寒论》中之阴阳、寒热、传变,六经之证候,六经病主证之新志等内容;下编为“《伤寒论》治疗辨正论”,系将仲景伤寒诸方按汤类归纳条文,并予注释发挥。此编于药品之考证,必以仲景之治验为首,其后标明历代及近世专家(包括日本汉方医学著作)之理论,供读者参酌。
名称
归属类别
成书年代
作者简介
阎德润(1898~?)字东里,辽宁海城人。1923年毕业于南满医学堂,留校任助教、讲师。1927年赴日留学于东北帝国大学,两年后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满医大副教授、同善医学专门学校教授,后曾任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教授、教务长、校长,1938年至1940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兼教授,又曾任伪满民生部厚生司长、长春市卫生局局长兼东方医学院院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由于受家庭的影响,阎氏热爱中医,于《伤寒论》的研究尤深。
内容简介
本书改纂《伤寒论》原著条文次第,而分为症状明理论及治疗辨证论上下两编。上编多附西说,其中“六经病主证之新志”一章尤多发明。阎氏以西医学说探讨六经病各主证产生的病理机制,归纳了近代关于伤寒的邪由皮入说、寒邪并传染说、皮肤反射说、代谢产物堆积说、理化学现象说、电气说、细菌传染说等,讨论了发热的类型及生理病理反应、发汗的机转和意义,以及头痛、呕吐、便秘、下利、鼓胀(痞)、循环障碍(厥)等主证的类型及病理。下篇类聚伤寒方,归纳与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相似,每方必对药品详加考证,首列《神农本草经》,次为历代考证,日本汉医诸家论说亦采录之,并有药物成分、药理作用及药用,均为西医学说。
关于《伤寒论》一书的性质,阎氏主多种热性病说。他认为:“《伤寒论》中之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伤寒,包括多数热性病而言,狭义的伤寒,则犹俗所谓伤风耳。”因而他认为王吉民、伍连德著的《中国古代医学史》译《伤寒论》为Esseg on Typhoid(论肠伤寒),是不贴切的。同时,他反对将“寒”字认作气温变化,认为“凡为病因之要素,皆在其中也”。所以,阎氏在《伤寒论评释》中主要讨论热性病的诸多问题。
《伤寒论评释》中最精彩的,可以说是阎氏对《伤寒论》阴阳的分析论述。其观点有二:(一)《伤寒论》的阴阳与玄学的阴阳有别。他说:“《伤寒论》中之阴阳,非形而上学的阴阳,不过为概念的阴阳而已,”“若以西医之名词注释,则病之属于进行者为阳,属于退行性者为阴;机能亢进者为阳,机能衰减者为阴”,“乃定治疗方针之阴阳”,明确指出《伤寒论》阴阳在诊断治疗上的重要意义。他认为,金元之医受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影响,以玄学之阴阳解说医学之阴阳,“故与实际治疗上相背而驰”。他又说:“一般误解的玄学的,遂谓其为荒诞无理者,非矣!”批评了当时医学界普遍否定中医阴阳学说的不良倾向。(二)《伤寒论》的阴阳与《素问·热论》阴阳同其名而异其实。他说:“《素问·热论》以病势出于表者为阳,病势内结者为阴”,阴阳的含义固定,故与“定治疗方针”的《伤寒论》阴阳不能相混。以上的认识,均与日本汉医的基本思想接近。
对六经实质的看法,阎氏认为是“阴阳病证中,于善恶缓急上,揣其病位所在依赖相从,各分三种,以为用药治疗之大纲,此六经病之所由分也”。六经既是病变部位的分类,也离不开阴阳的分证,是指导诊断治疗的大纲。此说不错,但《伤寒论评释》将太阳病释为“多数急性热病之总称”;阳明病为肠胃病,“特偏重于肠管”;太阴病“为阳明病之反对者,主言胃肠虚弱、腹满而吐、自利益甚”;少阴病“近于太阴病,又兼以循环障碍(心病);”厥阴病更进之,“其文中多言生死”。如此认识,似乎有失偏颇。
尽管阎氏在以西医学说解释《伤寒论》中有可商之处,但《伤寒论评释》所体现的实证主义与创新精神,是值得重视的。他说:“研究《伤寒论》者,不必论王叔和所撰次者,是否仲景之旧观,林亿所校刊者,是否叔和之旧观也。至若书中词意,时有可疑,亦不必质言何者的仲景文,何者为叔和掺入,何者为后人沾益,盖皆无确证故之也”。他还说:“自金以来,解《伤寒论》者多矣,然多课于玄谈,妄假运气,日人多解《伤寒论》较为审慎,不拘故常,方求理效,尚近仲景意焉”。他还主张接受新的理论,改变《伤寒论》研究以注疏考订为主的传统方式,指出:“今日科学不断发展,若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则必真髓难宣,验理未得。”
影响评价
本书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中医,特别注重吸取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中的科学成分,对于以后中西医学的相互交流与结合,起了积极的作用。
成书背景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伤寒论》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借鉴日本汉医治伤寒论学的观点,运用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评释《伤寒论》,成为这个时期伤寒学的鲜明特征。西医出身的阎德润即在这种背景下撰成本书。
流传版本
现存1936年满大印书馆铅印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