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和溃疡,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少数病情进展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肺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可导致死亡。

主要病因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发病部位

手部,足部,口腔,臀部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急诊科

常见症状

发热、皮疹、疱疹、溃疡、食欲下降、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检查、血生化检查、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X线、CT、核磁共振(MRI)、心电图、脑电图

疾病分类

传染病

相关中医疾病

温病

英文名称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

遗传性

无遗传性

重要提醒

手足口病病情危重可导致死亡,因此早期发现或怀疑病变后,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临床分类

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将手足口病分为三种类型

1、手足口病普通型

此类型一般是在手足口病的出疹期,病情较轻,绝大多数患儿在此期痊愈。

2、手足口病重症重型

在手足口病的神经系统受累期,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大多数可痊愈。

3、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

此类型分为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和心肺功能衰竭期。及时识别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状态,并给予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当病变严重,进展至心、肺、脑功能衰竭时,病死率较高。

就医指南

急诊(120)指征

1、持续性或频繁发作抽搐、惊厥。

2、存在持续不退的高热症状。

3、出现手脚发凉、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等表现。

4、出现其它危急病症。

以上均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门诊指征

1、手、足、口、臀等位置出现皮疹。

2、伴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3、伴精神萎靡、易惊、烦躁等症状。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病情平稳者可去儿科、皮肤科或传染病科就诊;病情危急症状严重时,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孩子进行体格检查,可穿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最早皮疹出现在什么部位?

2、自发病以来孩子有发热吗?发热时最高温度是多少?孩子当时意识清醒吗?

3、孩子近期有没有精神不佳、烦躁等情况?

4、孩子有喝过生水,吃过生冷食物吗?

5、孩子日常玩伴中有手足口病患者吗?

6、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有发现手足口病例吗?

7、孩子的免疫接种情况规范吗?有接种过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吗?

8、孩子近期有使用过什么药物治疗吗?效果如何呢?

9、孩子既往用药过程中有什么过敏的药物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会有生命危险吗?

3、需要采取什么检查?检查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吗?

4、需要采取什么治疗?能否治愈?

5、药物治疗有效吗?有哪些注意事项?

6、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手足口病患儿需在家进行隔离,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遵照医嘱用药促进疾病康复。

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儿入院之后需要进行各种检查,容易导致患儿出现恐惧感,而且在医院这种陌生的环境里,患儿缺乏安全感。

2、护理措施

家属需要多陪伴患儿,轻声细语与患儿交流,安抚患儿情绪,使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

用药护理

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和更改剂量。

2、用药过程中家属要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惊厥的患儿,应避免声音过大以防刺激惊厥发作。

2、患儿应多卧床休息,保持平静的情绪,避免哭闹,减少能量消耗。

3、做好口腔护理,可在饭前饭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同时注意避免摄入过烫的水或食物,减轻对口腔的刺激。

4、发热患儿可穿着棉质宽松的衣服,出汗后可用温水擦拭身体,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5、及时给患儿修剪指甲,或者包裹双手,避免患儿自己抓破皮疹。

6、患儿穿过的衣服单独清洗和消毒,放在太阳下暴晒。

7、患儿使用的餐具、洗漱用品定期进行消毒,

8、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症状表现,若患儿出现嗜睡、肌无力、呼吸急促、手脚发凉、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等症状,需要及时告知医生或去医院就诊。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发热,手、足、口、臀部位皮疹等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病情,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各种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以详细明确病变情况,并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判断患儿是否有精神差或烦躁等表现,之后会对皮疹部位进行检查,了解皮疹的数目、大小、颜色、分布特点、性质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

医生可通过血常规和CRP检查来评估是否有感染。轻症病例一般无明显改变,或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15×109/L)或显著降低(<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可升高。恢复期逐渐降至正常。

2、血生化检查

有助于了解肝、肾、心脏等重要脏器是否有损害。部分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

3、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脑脊液符合病毒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改变,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以单核细胞为主(早期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4、血气分析

可以判断患儿的呼吸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有无酸碱平衡失调,同时也可以预测患儿存在酸中毒或者碱中毒的可能性。呼吸系统受累时或重症患儿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等。

5、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6、病原学检查

检查发现临床样本(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血液等标本)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轻症患儿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及危重症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时,两肺野透亮度减低,磨玻璃样改变,局限或广泛分布的斑片状、大片状阴影,进展迅速。

2、胸部及颅脑CT

可观察肺部和颅脑的病变情况,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早期胸部CT无明显特异性,可见肺纹理明显增强或斑片状阴影,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等表现;颅脑CT检查可用于鉴别颅内出血、脑疝、颅内占位等病变。

3、核磁共振(MRI)

神经系统受累者MRI检查常可发现脊髓灰质和脑干的损害。

4、超声心动图

可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重症患儿可出现心肌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减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

其他检查

1、心电图

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少数患者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2、脑电图

此检查可反应大脑的功能状态。部分神经系统受累者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治疗

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由于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和特效免疫球蛋白,在临床治疗上常采取以广谱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对症治疗

1、发热患者可多饮水,并给予冷敷和温水擦浴等方法进行物理降温,病情严重者可酌情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治疗。

2、有咳嗽、咳痰严重者医生会适当给予镇咳、祛痰药。

3、出现颅脑病变或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可使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对症治疗。

4、呕吐、腹泻者予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

5、注意保护心、肝、肺、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一般治疗

1、消毒隔离,避免交又感染

患儿需要隔离到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需要2周。患儿所用物品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

2、休息及饮食

注意休息,口腔有糜烂时进流质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

3、口咽部部疱疹治疗

在每次餐后患儿需应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选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等任一种敷于口腔患处。

4、手足皮肤疱疹治疗

注意皮肤保护,防止搔抓损伤。必要时可选冰硼散、金黄散、青黛散等任一种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涂患处。疱疹破裂者,可局部涂擦1%甲紫或抗生素软膏。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早期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可有一定疗效,常用重组人干扰素α(INF-α)和利巴韦林。

(1)重组人干扰素α(INF-α)

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几乎对所有病毒感染均有效,包括疱疹病毒、肠道病毒、肝炎病毒等。

①使用方法:喷雾、雾化或肌肉注射。

②不良反应:肌肉注射时可出现发热、疼痛等不良反应,可能会与因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混淆,无法采取INF局部治疗时,可进行肌肉注射。

(2)利巴韦林

是一类广谱抗病毒药物,在体内外均发挥抗EV-A71感染的作用。

①使用方法:静脉滴注。

②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轻度腹泻、头痛、乏力等,以及生殖毒性。

2、血管活性药物

(1)医生会根据患儿循环和血压变化使用米力农等扩血管药物。高血压者使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

(2)血压下降时,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或多巴酚丁胺等。

(3)以上药物无效者,可用血管加压素或左西孟旦等药物治疗。

3、静脉丙种球蛋白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丙种球蛋白。

4、糖皮质激素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患儿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相关药品

布洛芬、乙酰氨基酚、金霉素、鱼肝油、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金黄散、青黛散、甲紫、重组人干扰素α(INF-α)、利巴韦林、甘露醇、米力农、酚妥拉明、硝普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左西孟旦、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1、出疹期

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2)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3)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2、风动期

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1)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朦、昏迷。

(2)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3)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3、喘脱期

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1)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2)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3)基本方: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

4、恢复期

气阴不足,络脉不畅证。

(1)症状:乏力,纳差,或伴肢体痿软,或肢体麻木。

(2)治法:益气通络,养阴健脾。

(3)基本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其他治疗

1、血液净化

危重症患儿有条件时可开展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儿茶酚胺风暴”,减轻炎症反应,协助液体平衡和替代肾功能等。

2、体外生命支持

包括体外膜肺(ECMO)、体外左心支持(ECLVS)、或ECMO+左心减压(LV vent)等。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合并心肺衰竭的危重型患儿,其中ECMO+左心减压适用于合并严重肺水肿和左心衰竭的重症患儿。严重脑功能衰竭的患儿不建议使用。

治疗周期

手足口病治疗大约需要7~14天,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染源

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

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洗漱用品、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呼吸道飞沫传播。

3、还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后可感染。

发病率

手足口病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

死亡率

手足口病的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

好发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好发地区

手足口病流行形式多样,无明显地区性,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好发季节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冬季感染较少,夏秋季5~7月可有一明显的感染高峰。

病因

总述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机体所致,其中主要以萨克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最为常见。

基本病因

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结合,然后经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病毒可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进一步播散到皮肤及黏膜、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肝脏、胰脏、肾上腺等,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并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以下情况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1、儿童存在不良卫生习惯,如咬手指、喝生水等。

2、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托幼机构卫生情况不合格等。

3、与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

症状

总述

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患者常有发热、乏力,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表现,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较快,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极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典型症状

1、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发病不限于手、足、口部位。

2、神经系统受累期

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颈项强直等。

3、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

4、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也有患儿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症状。

5、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在病后2~4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可于1~2月长出。

并发症

1、脑膜炎

患者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脑脊液检查可见有核细胞>10×106,但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

2、心肌炎

常有急性胸痛、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晕厥或心源性猝死。

3、肺炎

可出现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4、肺水肿或肺出血

有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不稳、心动过速、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表现,胸部X线检查可见进行性肺实变、肺充血。

5、迟缓性瘫痪

常急性发作,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肢体的一群或多群骨骼肌麻痹或瘫痪。

6、其他

有时还可出现脑水肿、脑疝等病变。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依据手足口病患者接触史、发病年龄等情况,再结合发热、手足口部皮疹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病原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通常可作出诊断。

诊断依据

1、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病学史: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典型患者表现为口、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以及发热、疲倦等不适。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2、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鉴别诊断

1、普通病例的鉴别

(1)川崎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发病时体温可达39~40℃,持续7~14天或更长,常在第1周出现皮肤多形性红斑和猩红热样皮疹。

(2)幼儿急疹:主要见于婴幼儿,高热3~5天,热退疹出,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肿大,常伴有轻度腹泻。

(3)风疹:全身症状轻,部分患者最初可先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皮疹2~3天可消退。

(4)丘疹样荨麻疹:为皮肤过敏性疾病,婴幼儿多见,四肢和躯干部皮肤分批出规红色丘疹,顶端有小疱,周围无红晕,不结痴,不累及头部和口腔。

2、重症病例的鉴别

(1)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根据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常作出诊断和鉴别。

(2)脊髓灰质炎: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但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3)肺炎: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3、散发或不典型病例的鉴别

(1)口蹄疫:一般发生于畜牧区,主要通过接触病畜,经皮肤黏膜感染所致,成人牧民多见,四季散发。皮疹特征为口、咽、掌等部位出现大而清亮的水疱,疱疹易溃破,继发感染成脓疱,然后结痂、脱落。

(2)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发于3岁以下。典型表现为口腔黏膜多个针头大小、壁薄透明、成簇分在的小水疱,常累及齿龈,一般无皮疹,常伴颏下或颌下淋巴结肿痛。

(3)脓疱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疹好发于颜面、颈、四肢等暴露部位;形态初起时为红斑、丘疹或水疱,迅速变成脓疱,疱壁薄易破,瘙痒。重者可伴有高热、淋巴结肿大或引起败血症。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预后

一般预后

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仅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部位皮疹,无严重器官系统功能损害,预后良好,一般在1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者表现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尤其是脑干脑炎患者可能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危害性

1、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方式传播给他人。

2、病情严重患儿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极个别病例还可能发展为心肺功能衰竭、脑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自愈性

症状较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可自愈。

治愈性

本病通过正确的临床治疗后可治愈。

治愈率

手足口病绝大多数可治愈。

复发性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机体引起,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一次治愈之后,下次可由其他类型的肠道病毒感染发病。

预防

预防措施

维持良好的个人和家庭卫生可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1、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3、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4、避免和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密切接触。

5、做好免疫接种。

相关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饮食

饮食调理

手足口病患儿饮食应多样、清淡、易消化,宜食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同时需要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口腔黏膜引起疼痛不适。

饮食建议

1、患儿可食用粥类、面条、米糊等,容易消化。

2、可制作患儿喜欢的、可口的食物,提高患儿食欲。

3、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胡萝卜、橙子、猕猴桃、苹果等,可补充维生素,也可提高患儿免疫力。

4、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食物中含有优质蛋白,适当使用此类食物可补充身体所需蛋白质。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2、避免摄入生冷的食物,如生鱼片。

3、避免食用含盐量过高的食物,如腊肉、咸鱼、罐头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