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湿热证

肝经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蕴聚肝经,以胁肋胀痛,或阴部潮湿、瘙痒,阴器肿胀疼痛,或耳胀痛流脓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胁痛,阴肿,淋证,带下,黄疸等疾病中。西医学的肋间神经炎、阴囊湿疹、中耳炎、附件炎、高血压病、胆石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中可见本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相关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1、针刺
取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等穴,主治胁痛,口苦,黄疸等证,纳呆加刺中脘、足三里穴,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取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主治带下阴肿等证,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
2、艾灸
本证属热、属实,故艾灸、温针等方法均宜慎用。
病因
症状详情
1、黄疸
多表现为一身面目悉黄,胁痛,口苦,恶闻荤腥,体倦乏力等。湿偏重者,黄色晦滞,兼见肿胀,身重,头如裹,纳差,便溏,舌红苔黄白相兼而膩,脉濡不数;热偏重者,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心烦,便结溺赤,舌红,苔根黄腻,脉沉弦而数。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方选二金汤(温病条辨》)加茵陈;后者治宜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方选四逆散(《伤寒论》)去甘草,合茵陈蒿汤(《伤寒论》。
2、胁痛
多表现为胁肋胀痛,或阵发剧痛,痛引心下或胸背,口苦,咽干,呕曙,或寒热往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耳胀痛流脓水,治宜疏肝利胆,清解湿热,方选大柴胡汤(《伤寒论》)加减。
3、臌胀
其临床表现以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色萎黄,舌质紫绛,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此因湿
热壅结,气滞水停,肝脾两伤,病及血分,湿热与瘀交阻而致,治宜清热利水,活血化瘀,方选茵陈蒿汤(《伤寒论》)合化瘀汤(验方)加减。
4、带下病
多表现带下淡黄,粘稠臭秽、量多,或赤白杂下,或伴有外阴瘙痒,阴器肿胀疼痛,小便淋浊,此因肝经湿热下注而成,治宜泻肝胆湿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