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证

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常散见于五脏虚损,喘证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相关疾病
英文名称
治疗
治法
益气补虚
方药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
常用中药
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
针灸治疗
选取膻中、内关、足三里、气海、三阴交,针刺补法,或加艾灸。
转归预后
气虚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如气虚而机能减退,运化无权,推动无力,可导致营亏、血虚、阳虚、生湿、生痰、水停、气滞、血瘀,以及易感外邪等。同时气虚可与血虚、阴虚、阳虚、津亏等兼并为病,而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阳气亏虚证、津气亏虚证等。
病因
病因
形成气虚证的原因,主要有久病、重病、劳累过度等,使元气耗伤太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元气生成匮乏;年老体弱,脏腑机能减退而元气自衰。
症状详情
常见病
五脏虚损,喘证等疾病。
表现
临床表现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症情分析
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而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舌淡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故活动劳累则诸症加重;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