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治法
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方药
白虎加苍术汤。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苍术。
转归预后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二者互相裹结,胶着难解。从阳化热,是由于患者体质阳气素盛,或其证侯类型是热重于湿,或在治疗过程中,过用温燥之品,以致湿渐退而热渐盛,终而化为燥热。
病因
病因
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入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若误治失治,湿热性类的疾病大多会转变为热重湿轻。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黄疸
临床表现为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宜清利湿热,佐以通腑,方用茵陈蒿汤。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症情分析
热盛于阳明胃,故口渴欲饮,湿阻于太阴脾,则恶心呕吐,纳呆,脘痞腹胀。脾胃湿热若熏蒸于肝胆,则易患黄疸(阳黄);热炽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也为湿热俱盛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