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疰夏

疰夏(summer non-acclimation)又称注夏、夏痿,是春夏之交发生的一种季节性疾病。临床以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小儿体质娇嫩,感受时令之气等因素相关。本病经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病情迁延,调护失宜,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或感染其他疾病。西医学的夏季低热、先兆中暑等与本病相似,可参考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与小儿体质虚弱、感受暑湿等因素相关

其它名称

注夏、夏痿

发病部位

脾脏,胃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常见症状

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尿常规、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系列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英文名称

summer non-acclimation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重要提醒

若小儿在夏季出现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避免后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或感染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

1、气阴两虚

主要表现为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喜欢躺卧,懒言少语,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心烦口渴,小便色黄,或有低热,舌胖苔薄,或舌红无苔,脉象细数无力。

2、暑湿困脾

主要表现为神情疲倦,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脘腹不适,身体发热、或恶心呕吐,小便色黄、大便不调,舌苔腻,脉滑数。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症状。

2、或伴有面色少华、烦躁不安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到中医科、儿科进行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陪同就诊。

7、家长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的全身疲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失调等症状?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发热、烦躁不安等?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有没有其他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6、最近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7、怀孕及生产过程有什么不利因素吗?是顺产吗?有早产吗?

8、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感冒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出现饮食减少、疲倦乏力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注意休息与防暑,适当调节情志等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心理护理

1、对患儿应耐心诱导,不能大声斥责,积极疏导患儿,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2、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娱乐活动或游戏,使患儿避免哭闹,保持心情舒畅。

用药护理

遵医嘱服用药物,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

生活管理

1、对于发低热的患儿,要注意多休息,早晚凉爽时要进行适当活动,中午气温高时应在室内休息。

2、患儿的居室要凉爽通风、清洁干燥,有条件的可用电风扇降低室内温度,以保证患儿安静入睡。

3、可每天给患儿洗两次温水澡,既可降低体温又可洗掉身上的汗水和泥污,擦干后给患儿搽些爽身粉。

4、加强身体锻炼,在天气逐渐转热时就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高温的适应力。

5、患者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与患者接触的机会,防止感染上其他疾病。

6、应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吃食要洗净消毒,防止患胃肠道传染病。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发热期间有无神志改变,以及汗出、皮疹、呕吐、腹泻、惊厥等,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注意观察患儿的饮食、二便、精神状态,若出现异常状态,应立即报告医生。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情况需要做体温测量、血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中医的望闻问切检查外,通常还需要西医的体温测量、尿常规、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系列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以及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以帮助鉴别。

2、尿常规

观察尿中有无尿蛋白、酮体、潜血情况,排除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

3、其他

结核菌素试验、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对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通过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呼吸系统感染,特别是肺部疾患引起的发热。

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木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以及感受暑热、暑湿有异,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治疗也应针对不同情况,在清暑的同时,分别采取益气养阴或化湿畅中等治疗方药。

药物治疗

1、气阴两虚

(1)方药:参归益元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当归、白芍、地黄、茯芩、陈皮、知母、黄柏、甘草。

(3)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2、暑湿困脾

(1)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2)常用中药:藿香、杏仁、厚朴、半夏、白蔻仁、薏苡仁、赤茯苓、猪苓、泽泻、淡豆豉。

(3)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

相关药品

补中益气丸、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软胶囊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洗浴疗法

物理降温,可通过洗温水浴,让患儿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加速散热,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水温应比患儿体温低3~4℃为宜,可安排在上午、下午和晚上睡前各进行一次。如果孩子体温高,并有惊跳现象,可改用乙醇擦浴。

2、针灸疗法

可以在夏季来临之际,经常针灸足三里、中脘、天枢、脾俞、三阴交、关元等穴位,每次取2~3穴,每穴灸10分钟左右,也可预防疰夏的发生。

治疗周期

疰夏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疰夏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6个月~3岁的婴幼儿。

好发地区

多见于江南潮湿的地区。

好发季节

本病多开始于春末夏初,秋凉后可逐渐好转。

病因

总述

本病的发生多与小儿体质虚弱、感受暑湿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暑湿困脾,气机升降失常。病位主要在脾胃。

基本病因

1、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不足,如未成熟儿或早产儿;后天失养,如脾胃虚弱;病后失调,如气阴亏虚的患者,入夏之后,不能耐受暑湿,容易发为本病。

2、外感暑湿

春末夏初,时寒时热,雨湿较多,暑湿郁蒸,耗伤脾胃,暑湿困脾导致本病。

症状

总述

本病以神情倦怠、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要特征。若暑湿化热,可出现发热、自汗、心烦、手足心热、小便色黄等症状。

典型症状

1、发热

夏季长期发热不退,体温常在38~40℃之间,无固定热型,体温虽高,但大多数不出汗或少汗,且显著地随着气候而变化,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天气转凉,体温也降。

2、其他

食欲下降、面色少华,或神情倦怠、四肢乏力、烦躁不安等症,但很少发生惊厥。

并发症

疳证

若疰夏反复发作,长期饮食失常,可出现营养不良,并发疳证,表现为面色萎黄、身体消瘦、毛发稀疏枯黄、腹部胀大、精神萎靡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全身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有相似症状的夏季热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本病发生于夏季,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以夏季倦怠嗜卧、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为主症。

3、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每年夏季来临即可犯病,夏季过后则能自愈。

4、多数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脾胃功能亦欠佳。

鉴别诊断

夏季热

疰夏和夏季热都发生在夏季,有发热症状。疰夏多发生在长夏季节,主要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精神倦怠、四肢乏力等症状。夏季热多发生在夏季6、7、8三个月,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口渴喜欢饮水、饮水量多、多尿、少汗或汗闭等。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转归一般良好,若病情反复发作、护理不当、营养不足或感染其他疾病,则会使病情变化,发展成为疳证。

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当,病情迁延,可导致消瘦、胸闷、精神呆滞、恶心呕吐等情况,预后较差。

自愈性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季过后多能自愈。

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后,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愈率

若没有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疰夏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再次发病。但随着年龄增大,体质逐渐增强,发病症状逐渐减轻,可减少复发的可能。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的预防关键在于增强体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平时要注意调护脾胃,劳逸结合,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加强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少食或不食油腻难消化的食物,保护脾胃。

3、素体脾胃不足的小儿,可适当服用健牌益气药品,改善脾胃不足的体质状况,减少或减轻发作。

4、注意起居规律,劳逸结合,避免感染外邪。

饮食

饮食调理

疰夏的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减少进食量,多喝水,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且不宜过饱、过咸、过甜。

饮食建议

1、应选择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糖盐水、桔汁。

2、选择清淡多汁的凉性水果蔬菜,如西瓜、丝瓜、黄瓜、绿豆汤、番茄、百合等。

3、气阴两虚的患者可适量食用鲫鱼、海参、莲子、山药、鹌鹑、薏苡仁等食物。

4、暑湿困脾的患者可适量食用荷叶、藕、绿豆、冬瓜、鸭肉等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大蒜、胡椒等。

2、忌食性温助热食物,如狗肉、羊肉、鸡肉等。

3、忌食油腻、油炸类食物,如油条、烤鸭、肥肉、咸肉、酱制瓜菜、烤鹅、烧鸡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