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bi disease)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风寒湿痹
(1)行痹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疼痛不可触摸、遇寒冷疼痛有所缓解、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
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往往夜间疼痛明显;或关节肌肤紫暗,有肿胀,肢体麻木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可伴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4、肝肾亏虚
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不愈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可伴有腰膝酸软、或肢体不温,怕冷,阳痿、遗精、或潮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就医指南
1、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等症状。
2、伴有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症状。
3、或有咳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闷等症。
4、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至下肢水肿。
以上均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风湿免疫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X线和心电图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以及穿一些比较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1、有没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咳嗽气喘、心悸、心烦等?
3、有没有受伤过最近?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有没有治疗过,都用了那些药物?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
6、平时都爱吃什么食物?最近饮食情况如何,大便情况怎么样?
7、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复发的风险高吗?
日常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有规律的生活起居,注意饮食有节,保持情志调摄,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1、痹证病程缠绵,治疗时间比较长,行动不便,需要一段较长的卧床休息时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患者应保持乐观的态度,保持心境平和,积极配合治疗。
2、积极给予情志疏导,消除悲观、忧伤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避免因不良情绪而加重疼痛程度。
1、治疗风寒湿痹的中药汤剂宜热服;治疗热痹中药汤剂宜偏凉服。
2、应用川乌、附子等有毒性的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先煎30~60分钟,以缓解毒性。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若出现唇舌手足麻木、恶心、心慌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
3、用药酒治疗时注意有无酒精过敏反应。
4、祛风利湿药或抗风湿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反应。
5、有消化道溃疡病及最近有出血患者应禁用水杨酸制剂。
1、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故应防风、防寒、防湿,避免长久居住暑湿之地。
2、痛痹患者尤应注意保暖,可在痛处加护套,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3、热痹患者虽然不怕冷,但也不宜直接吹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4、关节肿胀、疼痛及发热的患者需卧床休息。脊柱变形的患者宜睡硬床板。
5、长期卧床患者,应注意定时更换体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压疮发生。
6、保持衣被清洁干燥,汗多者及时擦干,更换衣被。
7、病情稳定,疼痛减轻后,应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以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恢复关节功能。
1、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特点、诱发因素。
2、注意观察皮肤、汗出、体温、舌脉及伴随症状等。
3、本病病程日久可伤及脏腑,出现并发症,赢注意观察有无脉结代、心悸、气促、发热、皮疹等病情变化,以及尿量、水肿等情况,出现异常,并及时报告医生。
遵医嘱定期检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地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1、局部肿痛患者可采用按摩、针刺、艾灸、熏洗、贴敷等方法,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风寒湿痹的患者可用坎离砂调醋热敷患处;或食盐、大葱数段,炒热后布包热敷患处;亦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膏药外贴。风湿热痹的患者可用双柏散、黄金散、四黄散等外敷;或活地龙,加白糖适量捣烂,敷红肿处。
2、使用外用药熏洗时,应注意药液的温度,既要注意关节局部保暖,又要避免皮肤烫伤,观察有无过敏现象。
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可根据患者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四肢外形动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疼痛、问头身胸腹、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关节是否肿胀、局部皮肤温度是否升高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1、血常规
白细胞数量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与C反应蛋白和血沉,评估体内的感染和炎症反应程度。
2、炎性标志物
血沉检查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可了解病情活动是否在活动期,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
3、血清抗体检查
(1)类风湿因子的增高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但在诊断上无特异性。
(2)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的指标,对诊断和病情的评估有很大价值。
1、X线检查
通过X线检查,可以了解关节的具体情况,有无变形、增生等情况。
2、CT、MRI
通过CT、MRI,可以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和损伤程度,有助于诊断疾病和了解病情。
1、心电图
可以了解心脏情况,是否有并发证,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了解到心脏是否存在病变或功能发生异常。
治疗
痹证的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并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以舒筋通络。痹证的治疗,还应重视养血活血,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热盛患者,应以清解郁热为主,佐以活血通络的药品。久痹正虚的患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的治法。
1、风寒湿痹
(1)行痹
1)方药:防风汤加减。
2)常用中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当归、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3)中成药:祛风止痛片、疏风定痛丸、风湿骨痛丸。
(2)痛痹
1)方药:乌头汤加减。
2)常用中药:制川乌、麻黄、芍药、甘草、蜂蜜、黄芪。
3)中成药:寒湿痹颗粒、大活络丸、祛风舒筋丸。
(3)着痹
1)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常用中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羌活、独活、防风、麻黄、桂枝、制川乌、当归、川芎。
3)中成药:舒筋活络丸、小活络丸。
2、风湿热痹
(1)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桂枝、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赤小豆、蚕砂。
(3)中成药:四妙丸、湿热痹颗粒。
3、痰瘀痹阻
(1)方药:双合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茯苓、半夏、陈皮、白芥子、竹沥、姜汁。
(3)中成药:盘龙七片、风湿祛痛胶囊。
4、肝肾亏虚
(1)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2)常用中药:独活、防风、秦艽、细辛、肉桂、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地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
(3)中成药:木瓜丸、滋阴壮骨丸。
祛风止痛片、疏风定痛丸、风湿骨痛丸、寒湿痹颗粒、大活络丸、祛风舒筋丸、舒筋活络丸、小活络丸、四妙丸、湿热痹颗粒、盘龙七片、风湿祛痛胶囊、木瓜丸、滋阴壮骨丸。
1、热熨疗法
用于治疗寒湿痹疼痛。可用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姜、樟脑、桂枝、红花等中药。将上述药研磨成细末后,和酒混合装在布袋里,覆盖在关节局部,外用热水袋热敷30分钟,每日3~4次。
2、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痹证有较好的疗效。选穴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及辨证选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行痹的患者配膈俞、血海;痛痹的患者配肾俞、腰阳关;着痹的患者配阴陵泉、足三里;热痹的患者配大椎、曲池。寒痹、湿痹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局部穴位可加拔罐,亦可用电针。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熟悉颈部的局部解剖,在实施操作时严禁伤及颈部重要的神经、血管,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痹证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痹证的治疗费用一般为3000-8000元。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一般无传染性。
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体育爱好者好发。
病因
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本病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若体质为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再感受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病情日久不愈合,也可内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肤表里,阻滞经脉,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3、劳逸不当
(1)过度劳累,房事过度,护理调养不当,精气亏损,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
(2)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后肌肤腠理疏松,外邪乘袭致痹。
4、久病体虚
(1)老年体虚的患者,往往肝肾功能不足,肢体筋脉失养而致病。
(2)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肌肤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导致痹证。
5、饮食失宜
饮食无节制的吃难消化,或太过油腻的食物或海腥发物,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功能失常,湿热痰浊内生而致痹。
6、外伤
跌仆外伤,损伤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症状
痹证在临床上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实证多急性起病,痛势较剧烈,脉实有力;虚证主要表现为疼痛绵绵,痛势较缓,脉虚无力。
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风邪偏盛的患者,多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的患者,多见疼痛较剧烈,遇寒冷疼痛加重、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湿邪偏盛的患者,多见重着疼痛,手足沉重,肌肤麻木;热邪偏盛的患者,多见红肿热痛,筋脉拘急。
痹证病程日久可发生三个方面的病机演变: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合,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瘀血痰浊,痹阻经络;二是病久正气耗伤,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证候;三是痹证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累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证候。
1、肺痹
痹证病程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肺脏虚损,可表现为咳嗽气急,胸背疼痛,心胸烦闷,平卧则喘息气促。
2、心痹
痹证病程日久不愈,病邪由经络而累及脏腑,心脉损伤,可表现为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至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诊断
医生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或僵硬以致功能废用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和同样有肢体疾患的痿证、痛风加以鉴别。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1、痹证与痿证
痹证与痿证虽同是肢体疾患,但两者临床表现、病因病理都不同。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热痹与痛风
痹证尤其是热痹与“痛风”,均可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等。痹证“热痹”为风湿热邪,痹阻经脉,临床可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伸屈不利,或伴有发热、恶风、咽痛等,常见于肩、肘、膝等关节,急性发作的患者常有外感风热,或风湿夹热病因。痛风主要是体质因素、加上过嗜酒厚味等,导致内生湿热,湿热阻痹经络气血所致。急性发作者的典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夜间突然发作,剧痛难忍,或伴有关节周围结节,如石如豆,常见于足踝,尤其常见足大趾肿痛。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感邪的轻重、患者体质的强弱、治疗是否及时以及病后护理等因素密切相关。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1、若痹证初发而感邪深重,或痹证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肤而渐至筋骨脉络,甚至损及脏腑,并发心痹、肺痹,病情缠绵难愈,预后较差。
2、痹证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变形,僵硬,严重的可致残而丧失劳动能力,是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一般来说痹证初发,机体抵抗力强,病邪清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可痊愈。
若引起痹证的饮食起居等因素没有彻底纠正,可能会使痹证再次发作。
预防
本病与饮食起居有密切关系,因此规律的作息,注意饮食卫生,日常增强体质,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
1、本病常因起居不慎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湿,随气温变化增减衣被。
2、注意饮食调摄,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宜,可多食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生冷、刺激性食品。
3、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4、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等,使关节筋脉气血通畅。
饮食
饮食宜营养且丰富,以清热疏利食品为主,如丝瓜、苋菜、绿豆、冬瓜、菱角、藕、香蕉、西瓜等。酒类性热,又能通经活络,可酌情选用。
1、风寒湿痹的患者应进食温热食物,适当饮用药酒,如蛇酒、木瓜酒、五加皮酒。
2、行痹的患者可食荆芥粥、蚕蛹、豆豉等以祛风除湿。
3、痛痹的患者可多食羊肉、狗肉、乌头粥等。
4、着痹的患者宜选用薏苡仁、扁豆、山药等具有健脾除湿作用的食品,或选用具有温阳性质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
5、肝肾亏虚者可适当配合药膳,如木瓜粥、羊肉汤等进行调养。
1、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以免影响脾胃功能,聚湿生痰。
2、忌食辛辣刺激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