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

张玉龙,男,四川省巴中人。主任医师。师承于名老中医王好生及祖父张永清,先后在四川省达川林业职工医院、巴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巴中市中医院工作,曾任巴中市中医院院长。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床职称
出生日期
姓名
性别
籍贯
主要论文
1.张玉龙,张秀菊.慎用抗生素保护微生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08):80.
2.张玉龙,易礼兵.小儿抽动症的辨证施治[J].四川中医,2006,(09):31-32.
3.张玉龙.论玄府学说及其在眼科的运用[J].四川中医,1989,(09):9-10.
4.张玉龙,周艳华.清胆宁嗽汤治疗百日咳85例[J].陕西中医,1988,(12):558-559.
5.张玉龙.百日咳从胆论治85例临床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1988,(04):20-22.
6.张玉龙.交感性眼炎治验[J].四川中医,1987,(10):36.
7.张玉龙,伍瑞琪.林区特发性低血钾麻痹症49例临床分析[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6,(05):371.
传承图谱
王好生、张永清→张玉龙→苟中富、王昌平、易礼兵、孟凡繁、张显明、杨鸿雁、冯春、喻娜娜。
出版著作
《急难重症中医临证思辨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中医理论临床纵横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出版
学术兼职
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委会副主任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学术思想
1、以“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为榜样,“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强调精湛医术锤炼的同时,更注重高尚医德的修养。
2、高度重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认为它们是中医基本理论和指导临床的根基,舍此则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3、师古而不泥古,对历代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善于扬弃。
4、对中西医结合问题,采取理论独立发展,临床相互为用,方向逐步探索的务实态度。关于中医科学性问题,认为只要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都是科学的。
5、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并用以解释人体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现象及防治疾病。
6、注重形神兼养的养生观,即既注重身体锻炼、饮食调摄保养形体,更注重精神调摄,情志陶冶以养神。
7、防微杜渐的论治观,在外感热病的治疗中善于把握病机,截断扭转病势;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善于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补偏救弊,调整脏腑的偏盛偏衰,阴阳平衡。
8、强调形神相依,相互影响,治必兼顾,尤其重视郁对疾病发展变化的影响。
工作经历
1964年执业巴中市,先后在四川省达川林业职工医院、巴中市第二人民医院、巴中市中医院工作。曾任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院长,于2004年退休。
教育经历
高中毕业后即师从于名老中医王好生及祖父张永清学习中医内科及眼科,自学完成中医学院的全部课程和西医大专院校的基础及主要临床课程。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对伤寒学、内经及玄府学说有较深入的研究。
科研成果
在省级以上发表交流学术论文40余篇,其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对中医“玄府”及“玄府学说”有深入的研究和发挥,明确阐释了“玄府”的实质及与腠理、三焦的关系,拓展了中医在微观领域的理论研究。
此外,还自拟了心肌1号、2号。
荣誉称号
获奖情况
1999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此外,还曾获“四川省名中医”,“巴中市十大名中医”,“巴中市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伤寒及眼科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神经症、病毒性角膜炎、眼底出血、儿童抽动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