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胃寒

胃寒是指多因过食生冷和饮食不规律而导致阴寒停留于胃腑所表现的证候。主要表现为胃痛、口淡不渴、呕吐等症状。胃寒分为寒邪犯胃和胃气虚寒。寒邪犯胃为实证,多急性起病,病程较短;而胃气虚寒为虚证,往往病程长,迁延不愈,症状较轻而又兼有一定的虚象如长期的胃脘部怕冷、喜温、面色少华等。

主要病因

过食生冷、饮食不规律、寒冷环境、精神刺激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脾胃病科

常见症状

胃痛、口淡不渴、呕吐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胃镜检查

重要提醒

胃寒者不管是实证还是虚证,都应该经正规医疗机构中医师诊断和治疗。

日常

总述

患者可通过日常生活管理,做到“暖胃”、“散寒”,从而利于病情康复。

心理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

用药护理

遵医嘱坚持用药。中药通常见效较慢,且治疗后仍需服药巩固。

生活管理

1、生活要有规律,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等。

2、居住环境宜温暖,注意躲避风寒。

3、注意胃部保暖,经常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腹部,随季节变化而加减衣物。

4、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5、经常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增强体质。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有无胃痛、怕冷等表现以及大小便等有无变化。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患者复诊时需携带上次就诊的病历、相关检查结果及药方,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适度调整药方。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幽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胃镜检查等。

体格检查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血液情况,明确病因,如确定有无消化道出血及贫血。

2、幽门螺杆菌(Hp)检测

了解有无Hp感染情况。

3、便常规+隐血检查

了解患者有无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X线钡餐、腹部CT等检查,可帮助医生明确患者有无溃疡或穿孔等情况。

其他检查

胃镜检查:该检查不仅可对胃黏膜直接观察、摄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医生怀疑有恶变,还可以在胃镜检查中取出活检做病理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胃寒,寒邪犯胃主要是温胃散寒止痛,胃气虚寒主要是温中补虚。

药物治疗

1、寒邪犯胃

(1)方药:良附丸、正气天香散等。

(2)常用加减药物:吴茱萸、干姜、丁香、桂枝、紫苏、生姜、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等。

2、胃气虚寒

(1)方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

(2)常用加减药物:黄芪、茯苓、人参、白术、吴茱萸、干姜、川椒、乌药、麦芽、鸡内金等。

相关药品

良附丸、正气天香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其他治疗

1、艾灸

医生使用艾卷在相应穴位上烧灼、熏熨,必要时还可配合某种药物使用(如隔姜灸、隔附子饼灸等)。通过艾灸对经络穴位产生温热性刺激,可以起到温胃散寒、行气通络、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关元、命门、神阙等。伴随其他症状者,可辨证配穴。

2、温针灸

医生通常在留针的毫针(针灸最常用的一种针具)针柄上插入2cm左右的艾卷施灸。针灸相应的穴位,以起到温通经络、促进血液运行等作用,从而改善胃寒。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命门、神阙等。

3、推拿

主要沿胃经和脾经的循行进行按摩。可点按中脘、足三里、关元、命门、神阙等穴位,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4、其他

拔罐、刮痧等疗法对改善胃寒也有一定的效果,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胃寒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饮食不规律者多发。

病因

总述

胃寒主要由于过食生冷、饮食不规律、寒冷环境、精神刺激等因素所致。

基本病因

1、过食生冷

食用过多生冷寒凉食品或者长期服用性质寒凉的药品,使胃黏膜受到寒冷刺激而导致。

2、饮食不规律

常常不按时吃饭,冷热交替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久而久之会造成胃寒。

3、寒冷环境

突然暴露于很冷的环境中,由于外界非常寒冷,寒气直接进入人体,伤人脏腑所致。

4、精神刺激

由于生活节奏快,导致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从而促进胃寒症状加剧。

症状

总述

胃寒主要表现为胃痛、口淡不渴、呕吐等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

1、胃痛

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温痛减。部分患者在进食后胃痛症状会得以缓解。

2、口淡不渴

患者常自觉口内发淡而品尝不出饮食滋味,且总不觉得口渴。

3、呕吐

呕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4、其他

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胃脘水声漉漉,舌淡苔白,脉弦紧或虚弱。

病情发展

胃寒日久累及脾脏,可导致脾阳虚衰,从而出现腹泻等多种不适。

并发症

胃寒可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多种消化系统疾患。

诊断

诊断原则

通常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即可确诊。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门螺杆菌(Hp)检测、便常规+隐血检查、X线钡餐、胃镜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鉴别诊断

中医认为,除胃寒外,饮食停滞、脾胃湿热、胃阴虚等均可导致胃痛,需加以鉴别。

1、饮食停滞

主要表现为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脾胃湿热

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3、胃阴虚

主要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1、胃寒患者可能会出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多种消化系统疾患。

2、失治误治可能导致胃寒症状加重,甚至冷热交替。

治愈性

本病之初以实证为主,经积极治疗后可治愈。而日久胃中寒冷损伤阳气,可致脾胃虚寒之证,病情缠绵难愈。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调理,可获得治愈。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存在饮食不节、环境寒冷、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胃寒。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胃寒主要包括避免寒凉、注意保暖、增强体质等。

1、要注意避免过多食用寒凉之品,特别是各种冷饮、冰镇食品。

2、避免长期处于寒冷环境。

3、平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

4、平时要加强营养,多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5、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宜偏温性,易消化的食品,如小米粥、山药粥等。常见的性温的食物有羊肉、牛肚、生姜、荔枝、红枣、银耳、枸杞等。建议多吃一些暖胃的以及驱寒的食物,如红糖、生姜、山药等。平日可多饮用热水,饭菜中可加入适量姜丝。以下药膳可供参考。

1、平日可用山药15g、黄芪15g、粳米适量,放入姜丝,煮粥服用。

2、可用白胡椒7粒,葱白5根,加鸡蛋炒,即成。

饮食禁忌

1、避免冷饮、雪糕之类的食物。

2、尽量避免寒性的食物,如蟹、螺蛳、蚌肉、柿子、猕猴桃、甘蔗、香蕉、梨等。

3、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酒、咖啡等。

4、避免吃过硬、过酸、过咸、过热、过于油腻及过分粗糙的食物。

其他注意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3、胃寒者,应避免喝绿茶,可以喝红茶。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