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中风

中风,中医病名。是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本病多由内伤积损,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多属本虚标实。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

其它名称

卒中

发病部位

心脑

就诊科室

脑病科

常见症状

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相关中医疾病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英文名称

apoplexy

检查

实验室检查

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可作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局限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压力不高,常见在正常范围,蛋白质含量可高。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死区。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1厘米或更大的血肿。对于脑干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RI的诊断比CT可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MRI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需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病因

基本病因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馎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

4、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僻不遂。

诊断

诊断原则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如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如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啮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啮斜等症状。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 亦可见肌肉痩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预防

预防措施

1、预防

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2、护理

(1)遇中脏腑昏迷时,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以防向闭脱转化。

(2)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涎,喂服或鼻饲中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

(3)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4)偏瘫严重者,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褥疮。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