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s)有颅内脑膜瘤和异位脑膜瘤之分。前者由颅内蛛网膜细胞形成,后者指无脑膜覆盖的组织器官发生的脑膜瘤,主要由胚胎期残留的蛛网膜组织演变而成。好发部位有头皮、颅骨、眼眶、鼻窦、腮腺、颈部、三叉神经半月节、硬脑膜外层等。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主要表现有头痛、偏瘫、视野缺损等,脑膜瘤多数为良性,经过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主要病因

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基因等有关

发病部位

颅脑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常见症状

头痛、偏瘫、视野缺失、失语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CT、MRI、核医学检查、血管造影、病理活检

疾病分类

神经系统疾病

英文名称

meningioma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重要提醒

多数脑膜瘤不需要立刻治疗,可以监测病情、定期复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再考虑后续的治疗。

临床分类

1、世界卫生组织(WHO)按照良恶性将脑膜瘤分为三级

(1)Ⅰ级:为良性脑膜瘤,占所有脑膜瘤的65%-80%,侵袭性低,复发率低,生存期最长,生长缓慢,多能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疗效较好。

(2)Ⅱ级:非典型脑膜瘤,占所有脑膜瘤的20%~35%,侵袭性和复发率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

(3)Ⅲ级:恶性脑膜瘤,生存期最短,侵袭性高,复发率高。

2、按生长部位分类

按脑膜瘤生长部位主要分为凸面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大脑镰旁脑膜瘤、嗅沟脑膜瘤、矢状窦旁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中颅底脑膜瘤、斜坡区脑膜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

3、按组织学类型分类

按脑膜瘤组织学类型分类纤维性性脑膜瘤内皮性脑膜瘤沙粒样脑膜瘤血管型脑膜瘤恶性脑膜瘤透明细胞脑膜瘤脊索细胞脑膜瘤杆状细胞脑膜瘤乳头状脑膜瘤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性头痛。

2、伴恶心、呕吐。

3、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神经外科。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做过哪些检查?

3、您是否服用过药物来缓解症状?

4、您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进行过哪些治疗?

5、家人有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史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脑膜瘤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不会危及生命?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

8、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9、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脑膜瘤是一种病程较长的疾病,不出现症状可以不进行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严密观察。且此病复发率高,手术治疗后,也需要定期遵医嘱复查,预防复发。

生活管理

1、脑膜瘤术后充分休养1~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在医生允许的前提下,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复诊须知

Ⅰ级、Ⅱ级及未经治疗的患者,确诊后的第3、6、12月分别进行MRI;若没有复发或者进展,之后的5年内,每6~12月进行一次MRI;此后每1~3年进行一次复查。出院后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偏瘫、视野缺失、失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CT、MRI、核医学检查、血管造影等检查,必要时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如检查肌力、反射等)和视力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

1、CT

CT有助于诊断本病,可显示脑膜瘤与邻近骨性结构的关系、钙化等。脑膜瘤在CT的典型表现有:瘤呈圆形或分叶状或扁平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呈等或偏高密度,少数可不均匀和呈低密度,为瘤内囊变或坏死,也可见钙化。CT在观察钙化情况时比MRI优越。

2、磁共振扫描(MRI)

CT图像在检查肿瘤的位置、瘤实体的质地等方面,不如MRI清楚,特别是海绵窦、眶部和后颅伪影,影像质量影响临床判断。因此,MRI成为目前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可三维成像、多种成像系列,不受骨伪迹影响等是其优点。特别有利显示颅底、颅后窝和眶内的肿瘤。T1加权增强配合抑制脂肪技术,能准确显示肿瘤生长的范围,与大动脉和静脉窦的关系。

3、血管造影

非每例患者均需做血管造影,但它可显示肿瘤血供,利于设计手术方案、术前瘤供血动脉栓塞等,以及静脉窦受累情况等。瘤血管成熟,动脉期有增粗的小动脉,毛细血管肿瘤染色,静脉期有粗大静脉包绕肿瘤。

病理检查

肿瘤活组织检查:脑膜瘤通常需全切除,如果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必要时可进行肿瘤活检以明确肿瘤的病理分型。医生可能会获取患者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以明确脑膜瘤的诊断。

其他检查

核医学检查:新型PET示踪剂与生长抑素受体2结合,可能在评估脑膜瘤和制定治疗计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68镓标记的生长抑素受体类似物,可用来监测脑膜瘤复发和辅助诊断。与MRI相比,使用18-氟乙基酪氨酸PET有助于颅底脑膜瘤的可视化;利用色氨酸代谢的AMT-PET有助于脑膜瘤的分级。

治疗

治疗原则

脑膜瘤若为良性,不引起症状,生长缓慢,可不立刻治疗,定期随访即可。若肿瘤进行性增大、或出现临床症状,则需要积极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等。

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有头痛、失眠等症状,可以给予止痛、安眠等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多数肿瘤手术切除后可长期缓解,但恶性肿瘤在手术后仍有可能复发,此时可采取药物治疗。黄体酮拮抗剂米非司酮是一种有效的抗妊娠药物,可通过复杂的机制抑制肿瘤活性,用于脑膜瘤的姑息治疗。常用药物还有他莫昔芬、美雄烷、孕三烯酮、羟基脉、曲匹地尔等。

相关药品

他莫昔芬、美雄烷、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羟基脉、曲匹地尔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为本病首选方法。当检查提示脑膜瘤周围有水肿、肿瘤占位导致的头痛、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患者甚至表现出智力下降时,医生会建议手术切除肿瘤,以消除或减轻症状。手术目的主要是完全切除脑膜瘤,包括受肿瘤侵犯的硬脑膜和颅骨。理论上来说,肿瘤切除得越彻底,复发的机会就越少,治愈的机会也就越大。能做到全切除者应争取做根治性手术,以减少复发。脑膜瘤切除术可分为以下几种:

1、彻底切除

脑膜瘤及其附着的硬膜、受侵的颅骨均切除。

2、全切除

瘤体完全切除,但与其附着的硬脑膜没有切除,仅做电灼。

3、肉眼全切除

瘤体切除,但与之粘连的硬脑膜及颅骨未做处理。

4、次全或部分切除

有相当一部分瘤体未切除。

5、开颅减压

肿瘤仅活检。

放化疗

1、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来杀死癌细胞。可作为血供丰富脑膜瘤术前的辅助治疗,手术前通过放疗来缩小肿瘤,以便更容易将其切除。

(1)方式:包括外照射和近距离放疗两种。外照射放疗即在体外对病灶进行放疗,放射源离人体有一段距离,且集中照射在病变部位;近距离放疗是将放射源靠近病灶,或是将放射粒子植入病灶内以杀伤癌细胞。

(2)过程:治疗过程如同做影像学检查,一台特殊的仪器在患者周围移动提供高能射线。

(3)副作用:包括疲劳和治疗部位的皮肤出现类似晒斑的红疹,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或肺脏的损害。放疗后会出现放射性炎症、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不适。

2、化疗

脑膜瘤很少用到化疗,若患者手术和放射治疗反应不佳,医生可能会考虑采用化疗。化疗即通过化学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肿瘤的三分之一。每年每10万人群中,约1~8位可能发生脑膜瘤。

发病趋势

过去的几十年里,脑膜瘤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可能与人口老龄化、医疗可及性、诊断程序改善等有关。

好发人群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儿童罕见,最常见于20~4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男女比例为3:2~2:1。

病因

总述

脑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激素、辐射或其他因素导致蛛网膜帽状细胞分裂增殖不受控制,从而形成脑膜瘤。近年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脑膜瘤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内环境和遗传因素,均对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起着作用,最常见的异常是在22号染色体上缺乏某个基因片段。

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脑膜瘤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脑膜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的两倍。

2、激素

脑膜瘤的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有研究显示,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的使用与脑膜瘤风险增加有关。此外,脑膜瘤在女性的发病率更高,也提示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

3、辐射

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患脑膜瘤的风险,如原子弹幸存者患脑膜瘤的风险大大增加,头部放射治疗及放射检查也可能增加脑膜瘤的风险。

4、疾病

2型神经纤维瘤病、乳腺癌等疾病会增加脑膜瘤的发病风险。

5、外伤

一般认为,脑外伤是脑膜瘤的危险因素,头部创伤后,颅内细胞在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的风险,可能导致脑膜瘤。

6、肥胖

肥胖人群的脑膜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提示肥胖可能与本病有关,但是肥胖与脑膜瘤的关系还没有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症状

总述

脑膜瘤可发生于任何颅内或脊髓硬膜表面,其症状与肿瘤的位置有关。通常生长缓慢、病程长,一般为2~4年;但少数生长迅速,病程短。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当瘤体增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时,可引起相应的症状。

典型症状

1、头痛

脑膜瘤体积增大,压迫或侵蚀周围脑组织,导致颅内压增高,可引起头痛。任何部位的脑膜瘤都可能导致头痛,

2、恶心、呕吐

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导致颅内压升高,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

3、眼部症状

颅内压增高可导致复视或瞳孔大小不等,压迫第三对脑神经(动眼神经)和/或第六对脑神经(滑车神经),致其麻痹,可影响眼球运动及瞳孔调节。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

4、脑功能障碍

肿瘤体积巨大时可能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神态呆钝、反应迟缓、行走不稳、手足震颤等。

5、抽搐、偏瘫

大脑半球凸面脑膜瘤患者可出现抽搐和进行性偏瘫。

6、颅神经功能障碍

颅底脑膜瘤可表现为面部麻木、饮水或进食呛咳、吞咽困难等。

7、背痛

椎管内脑膜瘤可表现为逐渐加重的背痛。

8、其他

肿瘤压迫额顶运动皮层可引起渐进性的腿部痉挛性无力和尿失禁;运动区、感觉皮层区或语言功能区的脑膜瘤可导致运动、感觉异常及失语症;肿瘤生长压迫听神经、嗅神经可能导致患者听力下降、嗅觉丧失。

并发症

1、癫痫

运动皮层等功能区的脑膜瘤可刺激周围神经细胞导致全身性和部分性癫痫发作。

2、人格改变

前部(额部)或室旁脑膜瘤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和意识水平的改变。

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体征,结合CT、MRI、血管造影等检查结果,必要时行活组织检查,排除垂体瘤等疑似疾病,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垂体瘤

垂体瘤也可出现头痛、视野减退等类似脑膜瘤的症状,但是垂体瘤患者垂体分泌的激素可出现异常,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促性腺激素分泌过少引起闭经(女性)等。鞍区及鞍旁脑膜瘤需与垂体瘤鉴别,后者容易出现坏死,正常垂体结构消失,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性强化。

2、胶质瘤

也可出现头痛、视觉障碍、肿瘤压迫颅内组织所致的相应症状,表现与脑膜瘤相,,但胶质瘤病程短,脑膜瘤病程较长。可利用病理活检和脑血管造影进行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脑膜瘤患者的预后和肿瘤分级、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及治疗方法等有关,良性脑膜瘤一般预后较好;非典型脑膜瘤预后较良性差些;恶性脑膜瘤,生存期最短,且复发率高。

危害性

1、本病可出现多个系统的临床症状,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肿瘤为恶性、体积大、发展较迅速、身体有明显症状且有其他并发症、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寿命。

治愈性

多数患者接受规范治疗后,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复发性

部分患者可复发,肿瘤全切后复发率为20%,部分切除后肿瘤进展率高达80%。

生存周期

脑膜瘤患者若肿瘤良性,体积小,等级低,无明显症状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治疗后一般不太影响正常寿命;若肿瘤恶性或等级高、体积大、发展较迅速、身体有明显症状且有其他并发症、不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相对来说寿命会缩短。

预防

预防措施

目前还不明确脑膜瘤的确切病因,尚无预防脑膜瘤的方法。但可以通过关注导致脑膜瘤的危险因素,如保持正常体重,拒绝食用霉变食物,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等来降低脑膜瘤发生的风险。

饮食

饮食调理

通常对脑膜瘤患者的饮食沒有特殊限制。如果是鞍区脑膜瘤术后出现尿崩、高钠等情况,或手术前后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要保持低盐饮

饮食建议

1、化疗和放疗对身体的打击非常明显,会对患者的饮食状态造成影响。这时候应该掌握的饮食原则是“能吃什么吃什么”。此时期的饮食应该多样化、不偏食、荤素搭配,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大剂量放疗的患者,要补足葡萄糖,可进食富含淀粉和糖分的食物。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平时宜清淡饮食,特别是肥胖患者,更应该清淡饮食,以低脂肪食物为主。

3、注意饮食营养及卫生,饮食需要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饮食禁忌

1、鞍区脑膜瘤术后出现尿崩、高钠等情况,或手术前后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要保持低盐饮食,患者应当控制菜品中盐的用,少吃腌制食品。

2、避免吃霉变、熏制、腌制等致癌类别的食品。

3、不抽烟、不喝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