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善

王乐善(1912—2002),男,汉族,辽宁省义县人。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14岁起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并随父学习临床和针灸,曾任锦州铁路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辽宁省中医学院讲师、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等职。是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临床职称
出生日期
姓名
性别
民族
籍贯
主要论文
1.王铁铮,王乐善,李荫蓬.脊髓空洞症70例报告[J].辽宁医学杂志,1997,(02):45.
2.王乐善,王铁铮.黧黑皯(黑曾)的治疗[J].新中医,1991,(07):13.
3.王乐善,朱凤霞,崔玉芹.地黄饮子治疗多发性硬化症[J].中医函授通讯,1988,(03):31.
4王乐善,崔玉琴,朱凤霞.先天性智能发育不全治验三则[J].辽宁中医杂志,1988,(04):35-36.
5.王乐善,宋光飞.针药并用治疗抗生素中毒性耳聋[J].中医杂志,1987,(10):44-45.
6.王乐善.针刺中药合治药物中毒性神经性耳聋90例[J].新中医,1985,(06):32-33.
7.王乐善.针药并治药物中毒性神经性耳聋30例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84,(06):33.
8.王乐善.针药并用治疗小脑萎缩一例报告[J].辽宁中医杂志,1983,(12):23.
9.王乐善.针药并治巩膜炎继发青光眼一例[J].辽宁中医杂志,1981,(12):41.
10.王乐善,姜鸿猷.痿症一例治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0,(12):24-25.
11.王乐善,杨吉相.收汗存津法治愈睾丸萎缩一例[J].辽宁中医杂志,1980,(05):14.
12.王乐善.三个新穴的应用及针法[J].辽宁中医,1979,(04):44.
13.王乐善.谈中风的辨证施治[J].辽宁中医,1979,(01):8-11.
14.王乐善,刘海起.甲状腺机能亢进的针药并治[J].辽宁医学杂志,1978,(03):26-27.
15.王乐善.“达治”穴的针法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1978,(04):45-46.
16.王乐善,刘海起.髋关节结核术后漏孔一例治验[J].辽宁中医,1978,(02):41.
17.王乐善,刘海起.治疗周痹的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1978,(01):6-8.
18.王乐善.治头部外伤眩晕验方一则[J].辽宁中医,1977,(02):15.
19.王乐善,刘海起.针刺治疗颜面一侧汗出证四例[J].辽宁中医,1977,(01):44-45.
20.王乐善.附骨疽的辨证施治[J].辽宁中医,1977,(01):55-58.
传承图谱
王乐善→宋玉书、王秀云。
出版著作
参与编写《金匮讲义》、《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
学术兼职
曾任: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辽宁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沈阳中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科分科学会主任委员
学术思想
1、在学术上突出中西医结合,在防病治病方面不存门户之见,遇有疑难重症,不仅查阅中医经典医籍和现代医学文献,求其病因病理,必要时利用现代各种理化检查帮助确诊,然后按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如现代医学的脊髓空洞症,一般认为属上虚证,王乐善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得知其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管附近有神经质细胞增生及长形空洞形成,内含黄色胶样液体,按中医理论当属痰浊内聚,为虚中夹实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以扶正,加瓜蒌、麦冬、大贝等豁痰祛邪而收良效。
2、临床治疗多采取针药并举,认为针药并举更有利于治病。如治高血压用自拟“调络饮”能使血压下降,单用针刺太阳、曲池、合谷也能使血压下降,针药合用,不但能使血压明显下降,而且能巩固疗效。又如治疗颈椎病在用自拟“加味葛根汤”的同时,针刺自命的“颈突穴”,其疗效更为突出。
3、主张开拓创新,并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如其针法多为快针、深刺、重手法,这样既能收效快又能缩短治疗时间,改革了过去长时间留针的作法。针法不拘固定深度,而求针感有无传向病处,如用自命的“通脉穴”治疗坐骨禅经痛,针感如闪电由髋部传至足尖,不留针,疗效非常显著。用药也是师古不泥,独辟蹊径。如治一例小儿睾丸蒌缩,西医诊断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但是由于发病原因不明,无法恢复脑垂体功能,因而用辨证求因的方法从突出的症状着手,详查患者有时独头汗出,发如水洗的特征,认为失汗多则伤津失血,津血俱亏即能引起肌体软组织萎缩,用止汗存津养血法,投以加味玉屏风散,经治19天痊愈。
工作经历
20岁独立行医。
34岁被锦县石山站万芝堂药店聘为坐堂医。
1948年随组织到锦州工作。
1954年任锦州铁路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年筹建辽宁中医学院,组织部分老中医编写中医教材。
1963年正式调入辽宁中医学院任救。
1978年任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1986年离休后,被聘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耳聋研究室主任。
1988年担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
1989年被辽宁省中医研究院聘任为院客座研究员。
教育经历
14岁起在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中医经典理论,并随父学习临床和针灸。
研究方向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研究,专攻疑难杂症。
科研成果
1、在学术上突出中西医结合,在防病治病方面不存门户之见,遇有疑难重症,不仅查阅中医经典医籍和现代医学文献,求其病因病理,必要时利用现代各种理化检查帮助确诊,然后按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论和经验确定治疗方案。如现代医学的脊髓空洞症,一般认为属上虚证,王乐善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得知其病理改变为脊髓中央管附近有神经质细胞增生及长形空洞形成,内含黄色胶样液体,按中医理论当属痰浊内聚,为虚中夹实之证,治用补中益气汤以扶正,加瓜蒌、麦冬、大贝等豁痰祛邪而收良效。
2、临床治疗多采取针药并举,认为针药并举更有利于治病。如治高血压用自拟“调络饮”能使血压下降,单用针刺太阳、曲池、合谷也能使血压下降,针药合用,不但能使血压明显下降,而且能巩固疗效。又如治疗颈椎病在用自拟“加味葛根汤”的同时,针刺自命的“颈突穴”,其疗效更为突出。
3、主张开拓创新,并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如其针法多为快针、深刺、重手法,这样既能收效快又能缩短治疗时间,改革了过去长时间留针的作法。针法不拘固定深度,而求针感有无传向病处,如用自命的“通脉穴”治疗坐骨禅经痛,针感如闪电由髋部传至足尖,不留针,疗效非常显著。用药也是师古不泥,独辟蹊径。如治一例小儿睾丸蒌缩,西医诊断为脑垂体功能减退症,但是由于发病原因不明,无法恢复脑垂体功能,因而用辨证求因的方法从突出的症状着手,详查患者有时独头汗出,发如水洗的特征,认为失汗多则伤津失血,津血俱亏即能引起肌体软组织萎缩,用止汗存津养血法,投以加味玉屏风散,经治19天痊愈。
荣誉称号
获奖情况
1、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擅长中医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