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王庆国

王庆国,男,河北省沧州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北京中医学院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主讲教师,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

中医学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

1952年

姓名

王庆国

性别

教学职称

教授

毕业院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籍贯

河北省

主要论文

1.李成卫,王庆国.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朱震亨肝“司疏泄”形成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3,8(09):1039-1043+1048.

2.赵宇明,王庆国.浅析隐性知识理论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重要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02):80-84.

3.龚轩,王庆国.术数与《伤寒论》中的脉法[J].中医杂志,2012,53(01):73-75.

4.石琳,王庆国.《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现存版本对比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02):6-9.

5.陈萌,王庆国.卫气的实质与医学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08):501-502.

6.刘敏,王庆国.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史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04):252-253.

7.王庆国,贾春华.证候研究中的边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6):1-3+25.

8.王庆国,贾春华.证候概念的形成与证候概念的定义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3):7-9+23.

9.王庆国.以血瘀证为切入点进行中医证候规范及其生物学基础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5):5-10.

10.陈萌,王庆国.浅谈张仲景医学理论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11):64-66.

传承图谱

刘渡舟→王庆国。

出版著作

《伤寒论选读 新世纪第4版》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

《经方临证指南》

《金匮要略诠解》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选读 供中医学类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第9版 伤寒论选读》

《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 儿科病证卷》

《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 妇科病证卷 》

《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 方剂卷 》

《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 内科病证卷》

《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 诊断卷 》

《仲景学术研究 》

《《伤寒论》新释》等

学术兼职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

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医师协会理事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副主编

学术思想

从对健康的总体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总体把控上,王庆国教授认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气血通畅”与“调达平衡”相辅相成,治疗时主张“通畅气血”与“调和阴阳”并重,指出和阴阳之法重在“通”与“平”,旨在恢复自然枢机之性。认为人身之中有少阳表里之枢和脾胃上下之枢,在通畅气机、调和阴阳的功能上相互协调。临证重视顾护建运脾胃,谓其为临证第一法门,强调组方药物的攻补、药味的寒温、药性的升降要平衡合度。常用柴胡汤剂和泻心剂以和少阳、运脾胃。辨病辨证,古今接轨。在临床辨治原则上,王庆国教授强调要“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为先,辨证为主。在辨证用方时,善于举一反三,只要病机相同,即打破原有方证的应用格局,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老师遵照刘老“古今接轨”的思想,虽善用经方,但不薄时方,善于将经方与时方合方应用,以应对临床上错综复杂的病证,取效良多。用药尊经,广采众长。在遣方用药上,王庆国教授数十年致力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常以经方的加减法举例,强调仲景用药的精华所在,临证用药常宗仲景心法。此外还历时近20年编写《精校注》,对李东垣、叶天士、张锡纯等后世医家的学术经验也多所用心,还十分注重民间效验方,遍读医书,广采众长,临证用药平和,不开贵药、蛮补药,临床取效显著。内外兼治,针药并行。在治疗手段上,王庆国教授治病时不拘泥于内服方,主张内外兼治,除内服药外,还配合外洗、外敷以及按摩等多法共施。老师早年在基层七年的西医内科大夫从医经历,不仅打下了扎实的西医临床基础,而且磨练出了一手过硬的针灸本领。对于难治性疾病单纯用药物治疗力所不逮时,常配合以针刺或灸法,收效显著。知常达变,分步治疗。在临证思维上,王庆国教授谨记《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掌握病之常态,而且熟知疾病动态转变,知守善变,不落窠臼。注重根据病情的轻重分步治疗,强调用药须中病即止,勿伤正气,特别注意病人体质,斟酌用药。对于慢性病,缓解期常予丸药调理善后。视野宽广,传承发扬。在学科发展上,王庆国教授认为发展中医要基于传统,但不能囿于传统,现代与传统并不是绝对矛盾和对立的;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但又不被其束缚。强调作为中医药继承人,“临床是基础,科研是先导,教学是职责”,三者均不可偏废,唯有将三者紧密结合,才可提高理论水平,增强临床疗效,明晰机理内涵,才能更好的体悟、传承和发展中医。

工作经历

1969年9月-1972年3月, 辽河油田职工医院,卫生员

1975年12月-1982年3月,辽河油田职工医院,医师

1988年3月-2012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

教育经历

1972年3月-1975年12月 ,辽宁中医学院, 学生

1982年3月-1985年3月,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

1985年3月-1988年3月,北京中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研究,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

科研成果

1、证候规范化及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从事证候规范化研究多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证候规范化研究室主任,通过973项目及其他项目的支持,在证候规范的方法、证候概念的规范、证候的客观性、证候的存在规律、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均有创造性贡献,引领了全国证候研究的方向。有关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2、经方现代应用与基础研究:从事经方的研究三十余年,从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方入手,进行了经方现代应用、经方作用机制、经方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全国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年,带领全国同仁开展经方现代应用及仲景学说的研究,在该领域一直处于领导与核心地位。

3、基于经方的新药开发研究:在证候与经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方证相应的,以经方为基础的新药开发研究,创新了经方新药开发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四逆散、三草芍药甘草汤、柴胡三降汤的新药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其中四逆散、柴胡三降汤己成功进行了转让。

4、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抗体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近年来,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最新技术,进行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在中药成分微量检测、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与分布、定向敲除中药特定成分、中药过敏性成分的微量检测、中药小分子作用靶点的分子垂钓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该研究站在该领域世界前沿,居世界先进水平。

5、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提出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十六字原则,并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模板,进行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的示范,现己完成二期临床前所有工作,正在申报新药过程中。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

获奖情况

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等称号。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慢性胃炎、结肠炎、过敏性鼻炎、睡眠障碍。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