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何宏邦

何宏邦(1919—1996),男,汉族,辽宁省复县人,主任医师、教授。从师于孙子安、张筱楼、孙夷臣,后毕业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曾任大连市第二医院中医部主任、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大连大学——医专教授等职。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

1919年10月

姓名

何宏邦

性别

教学职称

教授

毕业院校

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

民族

汉族

籍贯

辽宁省复县

主要论文

1.何宏邦,王凡,刘玉姿,朱朝阳.正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5,(11):599-600.

2.何宏邦,刘玉姿,孔祥铁.胃脘痛类证方药专家系统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2,(04):40-41.

3.何宏邦.臌胀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1992,(02):19.

4.何宏邦,孔祥铁.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状及展望[J].中医药信息,1989,(03):21-24.

5.何宏邦.桂枝汤加减治疗痛证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01):31-33.

6.何宏邦,孔祥铁,曹华美.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脘痛212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04):163-164.

7.何宏邦.治痹举要[J].中医药学报,1987,(05):21-23.

传承图谱

孙子安、张筱楼、孙夷臣→何宏邦→朱朝阳、杨容青。

学术兼职

曾任:

辽宁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委员会顾问

大连市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大连市高级卫生(中医)职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大连市中医药科研组副组长

中医药讲师团副团长

大连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大连市科联副主任

大连盲聋哑协会副主任

大连市人大代表

大连市政协委员

学术思想

1、逐邪不伤正,扶正以达邪

何宏邦老先生临床诊治疾病,以祖国医学发病论的正邪观为指导思想。常谓: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的强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作用,然而人体正气内虚,外邪才得以侵入。因此,正气内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具体应用逐邪不伤正、扶正以达邪的法则时,何老认为应区分邪正双方的消长强弱,以决定遣方用药的主次轻重,但整个治疗过程须立足于四个要点,即:攻不伤正、补勿壅中、汗下得当、辛寒适中,从而形成了扶正以达邪的独到的学术风格。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何老先生作为当代中医药专家,其学术思想包含中医学辩证思维方法的内容。他认为,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中医辨证发展的思路和方向。所谓宏观,是指祖国医学对人体认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也即指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中,从人体自身的联系中,对疾病传统辨证。所谓微观,是指现代医学以分析解剖方法为手段的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方法,包括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观测中医“证”的具体经验。就中医、西医二者来说,中医注重功能,长于综合,具有整体性,但辨证缺乏现代检测手段,对人体内部各个侧面的认识过于笼统;西医注重形质,长于分析,运用现代检测手段,对人体内部各个侧面具有分析解剖的特征,但对整体性重视不够,亦缺乏综合性。何老指出,人体本身乃整体与部分,形质与功能的统一体,辨证论治必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就是以祖国医学的传统辨证为主导,在认识与诊治疾病时把人体的整体变化与其各个部分的侧面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手段,融会贯通,以保证获得更好的疗效。

工作经历

1942年悬壶于大连。

1948年组织大连海港中医诊所。

1956年任大连市立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1960年任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1988年并任大连大学——医专教授。

教育经历

1933年先后拜孙子安、张筱楼、孙夷臣为师。

1954年毕业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

研究方向

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

自80年代起,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有7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

“6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辨证施治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化生汤治疗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临床应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正胆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宏邦胃脘痛类证方药专家系统”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慢性胃部疾病胃镜相与舌、脉象、证的相关性研究”系列课题先后获大连市及卫生局科技进步奖励。

荣誉称号

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获奖情况

1、1981-1987年获大连市劳动模范。

2、多次获辽宁省、大连市先进卫生工作者。

3.、论文《胃部疾病的舌象与胃镜象观察研究》及《胃部疾病与脉象的研究》获市科技成果奖。

诊治范围

擅长内、外、妇杂病,尤精于脾胃、肾病的诊治。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