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祥

何天祥(1923—),男,蒙古族,研究员,出身于蒙古骨科世家,是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现任四川省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国际艺术医学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自幼随父何仁甫(蜀中名医)学医行医,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出生日期
姓名
性别
毕业院校
民族
籍贯
主要论文
1.何天祥,何浚治.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泽传统中医药学[J].中华文化论坛,2011,(04):51-52.
2.何浚治,何天祥.手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肩周炎200例[J].四川中医,2001,(01):70-71.
3.何浚治,唐向勇,何天祥.束悗疗法在骨伤科临床应用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00,(04):237-239.
4.何浚治,何天祥.何天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J].西南国防医药,1993,(04):236-237.
5.何天祥.选用足经腧穴治验三则[J].河北中医,1986,(02):44.
6.何天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骨髓炎58例[J].四川医学,1984,(04):219-220.
7.何天祥,何浚治.中医治疗股骨头骨骺软骨病体会(附20例病案分析)[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3,(03):44-48.
8.何天祥,何浚治.骨伤科中药外治法一得[J].四川中医,1983,(05):38-39.
9.何天祥.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中医治疗[J].广西中医药,1979,(02):16-17+15.
传承图谱
何仁甫→何天祥→何浚治。
出版著作
《中国艺术形体损伤诊治学》
《何天祥正骨经验》
学术兼职
国际艺术医学学会会员
中国艺术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舞蹈教学学会理事、创伤研究组组长
洛杉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
学术思想
何天祥以中医治疗优势与艺术功能相结合,提出了“医舞结合、寓舞于医,边医边舞,以医倡舞”等新思想新观念,治疗与训练负荷同步。
工作经历
任四川省舞蹈损伤研究所所长。
教育经历
出身于蒙古骨科世家,是何氏骨科第五代传人,其父何仁甫为蜀中名医。
1949年从其岳父赵伯钓学习解剖、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
社会活动
1992年赴美国纽约沉细国际首届艺术医学大会并在美国洛杉矶及港澳等地讲学,受到国际学术界及新闻界高度重视,被誉为“东方艺术医学的开拓者”。
科研成果
1、《祛痛强筋丹治疗软组织所伤的临床研究》,该研究根据青少年脏腑未坚,肌力不灵,关节稳定性差,老年气血虚弱以及妇女胎孕与经行等特点,改传统的治伤破血理气只破不立的治则为扶正祛邪有破有立的治则,同时改变了治伤给药的途径,侧重外治,克服内置的诸多禁忌,使外治捷于内治,获得1988年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2、《舞蹈损伤规律特点及防治研究》,首次在国内从中医角度总结出舞蹈损伤的规律,提出了医舞结合,边医边舞,寓舞于医,以医促舞的心的防治观念和治则,阐明了舞蹈损伤的病因病机以及规律,发挥中医治伤优势,与舞蹈教学相结合,制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有效的改变了过去训练、损伤、在训练,再损伤的不良状况,降低了舞蹈损伤的发生率,提高了疗效,并缩短了疗程,该成果经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了艺术医学和舞蹈事业的发展,获得1991年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通过国家科委预审上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荣誉称号
获奖情况
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民族模范等荣誉称号,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诊治范围
治疗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舞蹈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