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

痈(carbuncle),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不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可分为內痈和外痈。其中,內痈指发生于脏腑,如肺痈等。而目前痈多指外痈,是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以皮肤局部出现肿胀,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迅速结块,易成脓溃破为主要特征。发生多与外邪感染、饮食不节、皮肤损伤等因素相关。本病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若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相当于西医学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疾病。
主要病因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疾病分类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临床分类
1、火毒凝结
主要表现为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红肿疼痛,逐渐扩大,高肿发硬;伴有发热、怕冷、头痛、恶心、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2、热胜肉腐
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肿势高突,疼痛剧烈,破溃后脓出后肿痛消退;舌红,苔黄,脉数。
3、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为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愈合缓慢,痛势减轻;伴有面无光泽,神情疲倦,四肢乏力,饮食减少;舌质淡胖,苔少,脉沉细无力。
就医指南
1、局部出现肿胀,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迅速结块,易成脓溃破。
2、或伴有发热、怕冷、头痛、恶心、口渴等全身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皮肤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穿较宽松的衣物,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一些检查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多见于哪些部位发病?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发热怕冷、头痛、恶心等?
4、平时有偏食辛辣、煎炸、肥腻等食品的习惯吗?
5、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6、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有患其他什么疾病吗,如消渴等?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平时心情如何?
9、平时体质如何?大小便正常吗?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需要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适当了解疾病病因及治疗过程,消除紧张、恐惧、焦虑心理,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1、一般药物宜在进食后半小时服用。
2、中药汤剂以温热服用为宜,清热解毒剂宜温凉服。
3、外敷膏药时,要紧贴患处,药膏范围大于炎症直径。
4、脓出不畅,或有袋脓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5、颈痈早期忌用苦寒冰伏药剂治疗。
排脓术后应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有营养,保持干净清洁,避免感染,定时消毒换药。
1、病室宜清洁,空气宜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澡更衣,勤修指甲,切勿用手搔抓、挤压、挑刺等。
3、服装穿着宜舒适、宽松,勤洗、勤换、勤晒。
4、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宜卧床休息,并减少患肢活动。
1、注意观察疼痛程度,是否伴有发热。
2、注意观察局部的肿胀范围、皮肤色泽、脓腐的量及色等。
3、高热的患者应多饮温开水,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根据医嘱予以药物降温。
4、若出现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超声检查、血常规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体温测量、超声检查、细菌学检查、血常规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局部皮肤的形态及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过敏史、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肿块的软硬及压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1、血常规
通常可见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来判断为感染现象。
2、细菌学检查
脓液细菌培养,多数可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超声检查
早期可见淋巴结增大,形态规则,呈两端稍尖的长圆形;化脓时,多显示在无回声中有小的低回声团块。检查结果有助于了解病变情况。
治疗
本病宜内外合治,中医内治以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为主要原则,并结合发病部位辨证用药;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
1、火毒凝结
(1)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常用中药: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胜肉腐
(1)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常用中药: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子。
3、气血两虚
(1)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白芷、甘草、皂角刺、桔梗。
蟾酥丸、西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急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应切开引流。
1、外治法
(1)初起
可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或用金黄散,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等调成糊状外敷;或用太乙膏掺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外贴,以清热消肿。
(2)成脓
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
(3)溃后
宜提脓祛腐。用八二丹或九一丹,并用药线引流,再用金黄膏或玉露膏盖贴。
(4)收口
脓腐已尽,宜生肌收敛。以生肌散掺入疮口中,并用红油膏、太乙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若脓出不畅或有袋脓的患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或行扩疮引流。
2、西医治疗
必要时可应用抗生素,并配合支持疗法。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本病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本病目前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参考资料。
目前暂无证据支持该疾病好发于某一人群。
病因
本病发生多与外邪感染、饮食不节、皮肤损伤等因素相关。病位在肌肤,与肺、脾等脏腑关系密切。
1、外邪感染
六淫风寒暑湿等邪毒,侵袭人体,郁于肌表,郁而化火,致使湿热火毒内蕴,壅聚肌肤而形成痈肿。
2、饮食不节
长时间偏食辛辣刺激、肥腻、油炸性的食物,导致脾胃不能及时运化,痰湿内生,留阻肌肤,气血凝滞,经络壅阻,化热化火,发为痈肿。
3、皮肤损伤
体表肌肤直接受损,局部瘀血阻络,气血运行失常,再感染毒邪,或瘀血化火,结于肌肤形成本病。
症状
本病临床常见肌肤局部出现肿胀,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迅速结块,易成脓溃破等表现。一般痈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因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称。如生于颈部的称为颈痈;生于腋下的称为腋痈;生于肘部的称为肘痈;生于胯腹部的称为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为委中毒;生于脐部的称为脐痈。
1、初期
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疼痛,迅速结块,结块范围6〜9cm,光软无头,皮肤色红,皮温升高。少数病例初起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口渴,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2、成脓期
成脓一般在病起后7天左右,即使体质较差,气血虚弱不易托毒外出的患者,也不超过2周。局部逐渐肿大,疼痛加剧,体温逐渐升高为酿脓;若皮薄光亮,触按中软有波动感为脓已成熟,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3、溃后期
脓出多稠厚,色黄白。若为外伤血肿化脓,则可夹杂赤紫色血块,脓出后,局部肿痛逐渐减轻,色红灼热逐渐消退,体温渐至正常;若溃后肿痛不减,身热不退,多为引流不畅,脓尽后收口较快。若疮口过小或位置过高,可致脓出不畅,影响愈合;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生,不易收口。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发病迅速,易成脓溃破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脂瘤染毒、有头疽、发等疾病进行鉴别。
1、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2、初起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红肿疼痛,少数患者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
3、发病迅速,易肿、易胀、易溃、易敛,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有发热,怕冷,头痛,恶心,口渴等全身症状。
4、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
1、脂瘤染毒
患处平时已有结块,与表皮黏连,但基底部推之可动,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局限,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祥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2、有头疽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其多发于项背部肌肉丰厚处。初起有一粟米样疮头,而后肿势逐渐扩大,形成多个脓头,红肿范围往往超过9~12cm,溃后如蜂窝状,全身症状明显,病程较长。
3、发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蜂窝组织炎”。患者主要为在皮肤疏松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范围较痈大,3~5日后皮肤湿烂,随即腐溃、色黑,或按之中软而不溃破,并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热毒的轻重,体质的强弱,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本病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若积极治疗,日常护理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1、老人儿童、身体虚弱和长期饮酒的患者,可能因正气不足或热毒炽盛,出现迁延不愈或发生变证。
2、部分患者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苦寒药治疗,可形成慢性炎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退。
3、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当,或妄加挤压,以致毒邪扩散,出现热毒内攻脏腑的危象。
1、若能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在初期即可截断病势的发展,不致成痈。
2、若在成痈初期得到有力的清解消散,则病情较轻,疗程较短。
如果引起本病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可能会引起疾病再次发作。
预防
本病预防应注重饮食调护,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起居规律,增强体质等。若有原发病,应积极治疗,可有效减少或减轻疾病的发作。
1、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发生感染。
4、饮食宜规律,营养均衡,平素少食辛辣肥腻之品。
5、保持情绪平和,控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七情致病。
6、若伴有消渴等慢性疾病,须积极治疗原发病。
饮食
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易消化为佳。尤其注意饮食宜忌,忌食辛辣刺激性、肥腻及海腥发物等,并戒除烟酒。
1、饮食宜清淡,可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胡萝卜、番茄、油菜、葡萄、苹果等。
2、实证的患者,宜多食清凉解毒食品,如绿豆汤、菊花茶、银花蒲公英茶、黄瓜汁、西瓜汁等。
3、虚证的患者,宜多食营养丰富食品,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瘦肉等。
4、脾胃虚弱的患者,宜食红枣粥、薏苡仁粥等。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