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宾

杨介宾,男,汉族,四川省金堂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出身于中医名门世家,早年随父杨术全习医临证,拜蜀中名医吴棹仙、蒲湘澄门下,系统学习了中医经典理论和历代名家著述,于195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后留校执教。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床职称
出生日期
姓名
性别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民族
籍贯
主要论文
1.杨介宾.针灸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针灸,1994(S1):308-309+500.
2.杨介宾.经络辨证病机分析举隅[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01):31-32.
3.杨介宾.意守感传气至病所[J].甘肃中医,1992(01):39-40.
4.杨介宾.温经止痛散治疗痹证[J].吉林中医药,1991(05):31.
5.杨介宾.针灸医案选[J].中医临床与保健,1990(03):24-25.
6.杨介宾.飞腾八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89(03):73-74.
7.杨介宾.意守感传、气至病所[J].四川中医,1989(04):45.
8.杨介宾.口眼斜治验[J].四川中医,1988(10):51.
9.杨介宾.针刺治疗口眼斜[J].四川中医,1988(08):52.
10.杨介宾.针灸治火眼、近视[J].四川中医,1988(07):51.
传承图谱
吴棹仙、蒲湘澄→杨介宾→梁繁荣。
出版著作
《针灸学》
《经络学》
《针灸学题解》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学术兼职
曾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全国时间生物医学会理事
四川省时间生物医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针灸学会理事
四川省教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
四川省人体科学研究会理事
成都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成都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
《新编针灸大辞典》顾问
《四川中医》杂志编委
学术思想
临床时注重审因论治,将理、法、方、穴(药)、术一线贯通。在辨证方面,从经络病机人手,以人体脏腑、经络、脏腑与经络相关的生理功能推测和阐释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转归。在遣方用穴方面,选穴精专,配方严谨,擅用交经八穴、天星十二穴、担截配穴法和同名经配穴法。在治疗方法上,非常重视“以神领气,气至病所”的意守感传之法。崇尚刺络泻血、祛邪安正的观点。
工作经历
1950年,参加金堂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并在联合诊所工作,后被聘为金堂县人民医院中医师。
1959年,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后受聘留校执教。
教育经历
1956年,被选送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师资专修班深造。
社会活动
1978年-1980年,在莫桑比克援外医疗队工作。
科研成果
荣誉称号
获奖情况
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著名老中医之一。
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颁予政府特殊津贴与荣誉证书。
此外,还曾获得成都市及学校优秀教师奖。
诊治范围
男女老幼疑难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