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翟煦

翟煦,男。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执业药师。医学博士,师承于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心理健康分会副秘书长。

专业

中医学

临床职称

副主任医师

出生日期

1983年

姓名

翟煦

性别

毕业院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民族

汉族

籍贯

山东省

主要论文

1. Zhai X, Sun C, Rong P, Li S, McCabe MF, Wang X, Mao J, Wang S., A Correl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ronic Pai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Zucker Fatty Rats: Role of Downregulation of Insulin Receptors. [J], J Pain, 2016 Apr;17(4):404-13

2.Shuxing Wang; Xu Zhai; Shaoyuan Li; Michael F. McCabe; Xing Wang; Peijing Rong, Transcutaneou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duces tidal melatonin secretion and has an antidiabetic effect in Zucker fatty rats. [J], PLos One. 2015 Apr ,10(4), pp 1-12

3. Shaoyuan Li; Xu Zhai; Peijing Rong; Michael F. McCabe; Xing Wang; Jingjun Zhao; Hui Ben; Shuxing Wang, Therapeutic Effect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Hyperglycemia and Insulin Receptor Expression in Zucker Fatty Rats.[J], PLos One,2014 Nov,9(11), p e112066

4. Shaoyuan Li; Xu Zhai; Peijing Rong; Michael F. McCabe; Jingjun Zhao; Hui Ben; Xing Wang;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riggers melatonin secretion and is antidepressive in Zucker diabetic fatty [J], PLos One,2014 Oct,9(10), p e111100

5.李少源,翟煦,荣培晶,王宏才,李荣俊.电针耳甲区对2型糖尿病大鼠痛觉障碍及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55(02):148-152.

6.翟煦,荣培晶,王宏才,孟宏,李少源,黄凤,何孟冬,王霞,宋杰.色诊客观化研究在STZ介导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皮肤相关指标改变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02):148-150.

7.翟煦,荣培晶,王宏才,李少源,孟宏,何孟冬,黄凤,王霞,宋杰.电针刺激对2型糖尿病大鼠皮肤屏障及色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3,38(01):7-13.

8.孟宏,翟煦,郝晋东,王宏才.电针干预对糖耐量受损患者血糖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1,31(11):971-973.

9.翟煦,孟宏,王宏才.电针干预糖耐量受损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09):808-809.

出版著作

《养脾胃就是养命》

《肠胃健康书》

《老中医的传世小偏方》

《七招遏制糖尿病》

学术兼职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思想

1、中医来源于实践并不与科学相悖

中医作为我国的瑰宝流传千年有其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中医是实践学科,脱离实践的过度理论推演并不是中医的核心内涵。中医智慧是几千年来古人同自然和疾病斗争的经验积累与结晶,其内涵是科学的,并不与科学相悖。不同时代的文化因素有时掩盖了其科学性。

2、中医“阴阳”的相互关系是对人体生理节律性的阐释

很多慢性疾病同人体生理节律相关,现代人生理节律的紊乱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源,调和“阴阳”就是恢复人体固有节律特点。人体中枢和外周褪黑素的分泌可能参与了这些调节过程,这与中医“滋阴”的理念相似。中医针灸刺激通过外周穴位“激活”了中枢相关功能核团,进而产生多重、复合的良性生物调节作用。

3、国学教育应当融合中医文化,并突出中医的科学内涵

中医作为民族文化的“名片”应当融入到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国学普及教育中。中医典故、中医智慧在青少年中的启蒙应当立足于其科学内涵和逻辑推理。中医本身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科学性与文化性不能偏废。

工作经历

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善于从临床实践出发挖掘中医内科及针灸临床优势病症的科学内涵,从而进一步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力求精药简穴。

教育经历

2007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3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2013年,参加浙江大学教育管理培训。

2016年,参加厦门大学EDP教育管理培训。

研究方向

针药结合治疗生物节律紊乱(失眠、焦虑、慢性便秘等)、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疼痛、外感类疾病以及针灸优势病症研究。

社会活动

2016年7月,带领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团队赴欧盟四国学习交流。

2015年11月,带领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团队赴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义诊。

2015年,向“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赠图书用于慈善公益拍卖。

2014年,赴首都铁路特警支队做中医心理公益讲座并进行义诊。

2008年-2016年,为中国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提供公益健康咨询及公益讲座。

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医疗志愿者,在奥运村综合诊所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

2003年,创办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话剧社,担任第一、第二届社长。

科研成果

围绕针刺临床效应机制发表多篇SCI期刊源文章及中文核心学术期刊文章,第一作者论文SCI影响因子达15以上。主要涉及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调剂褪黑素分泌产生的抗抑郁、抗失眠及降糖效应机制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针刺干预研究以及智能可穿戴针灸治疗仪器研究。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