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热疮

热疮(heat sore),是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以以皮肤黏膜交界处,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痒、紧张为主要特征。男女老幼皆可患病,但以成年人多见,发生与外感风温、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有关。本病经合理的综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单纯疱疹。

主要病因

外感风温、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成群水疱,互相融合,自觉灼热瘙痒,多在1周后痊愈,一般无全身症状,但易于复发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血常规、细胞学检查、病毒培养、血清抗体检查

英文名称

heat sore,herpes simplex

遗传性

本病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重要提醒

如果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咨询,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临床分类

1、肺胃热盛证

主要表现为疱疹多见于颜面部或口唇鼻侧,群集小水疱,灼热刺痒,可伴有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2、湿热下注证

主要表现为疱疹发于外阴,成簇水疱,容易遗破糜烂,灼热瘙痒,可伴有发热,小便色红、频数,小便疼痛,舌红,苔黄,脉数。

3、阴虚内热证

主要表现为皮损间歇发作,反复不愈,可伴有口唇干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在高热过程中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痛瘙痒、紧张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皮肤科进行咨询。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开始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痛瘙痒症状?是一直这样,还是间断性的?

2、这些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没有其他不适如发热、口渴、咽干等?

4、最近有经过什么治疗吗?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5、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7、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8、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9、家中还有其他人出现相同症状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簇集性水疱?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多久能缓解这些症状?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日常

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卧床休息,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局部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心理护理

1、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反复发作患者,应适当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用药,注意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

2、中药汤剂宜凉服。有恶心、呕吐等不适者,可少量多次分服,或用生姜片擦舌面。

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湿度适中,温度偏低。室温过高,可加重局部皮肤灼热感,引起患者不适。

2、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解除疲劳。

3、注意保护局部疱疹,痒痛时切忌用手搔抓。

4、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促使结痴,不用手指剥痂盖,防止继发感染。

5、洗脸时,用小毛巾轻轻揩擦,防止撕去痂盖而出血。

6、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多饮水,汗出较多患者,更应补充足够水分。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舌苔脉象、疮面红斑、水疱群集大小、灼热刺痒程度及大小便等情况。

2、如果发热不退或疱疹发生在眼部角膜结膜处,有引起角膜穿孔、前房积脓致失明的可能,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配合治疗。

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需要做血常规、细胞学检查、病毒培养、血清抗体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可能需要做西医血常规、细胞学检查、病毒培养、血清抗体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痰液颜色、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高低、强弱,呼吸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饮食、问二便、问睡眠,问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局部皮肤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一般无特异性,合并感染,可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升高。

2、细胞学检查

可见特征性的多核巨细胞或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3、病毒培养

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抗体检查

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可检测病毒抗原DNA并可确定单纯疱疹病毒类型。血清IgM型抗体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IgG型抗体常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初起以清热解毒方法治疗,反复发作以扶正祛邪并治。注意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的诱发因素,减少复发。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肺胃热盛证

(1)如果出现疱疹较多色红的患者,可加用大青叶、紫草、升麻。

(2)如果出现眼周有皮疹的患者,可加用青葙子、千里光等。

(3)如果出现刺痒灼痛的患者,可加用钩藤、蝉蜕、石决明等。

2、湿热下注证

(1)如果出现大便干结的患者,可加用生大黄等。

(2)如果出现热毒较重的患者,可加用板蓝根、紫草等。

3、阴虚内热证

(1)如果出现迁延难愈的患者,可加用太子参、白薇、绿豆衣等。

(2)如果出现口干咽燥的患者,可加用沙参、桔梗、生甘草等。

药物治疗

1、肺胃热盛证

(1)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2)常用中药:辛夷、黄芩、栀子、麦冬、百合、石膏、知母、甘草、枇杷叶、升麻。

2、湿热下注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泽泻、当归、车前子、延胡索、甘草。

3、阴虚内热证

(1)方药:增液汤加减。

(2)常用中药:玄参、麦冬、生地黄、板蓝根、紫草、薏苡仁。

相关药品

一清胶囊、银翘解毒丸、龙胆泻肝丸、知柏地黄丸等,视病情辨证选用。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初起者局部酒精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5号注射针头浅刺放出疱液。

(2)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为主。水疱初期可用二味拔毒散调茶水或紫金锭磨水外搽。

(3)水疱破溃,以糜烂、渗出偏重者,可用马齿苋水外洗或湿敷。

(4)皮损以结痂为主者,可用青黛膏、黄连膏等外搽。

2、西医治疗

(1)局部外用3%阿昔洛韦水剂或乳剂,或1%喷昔洛韦膏等。

(2)病情严重可口服阿昔洛韦或泛昔洛韦,连续7天。重症者静脉注射阿昔洛韦。经常复发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阿昔洛韦,也可以试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

治疗周期

热疮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热疮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染源

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均可作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好发人群

多见于成年人。

病因

总述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温、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有关。如果先天不足,或者热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可出现危重症候。

基本病因

1、外感风温

外感风温热毒,邪气阻于肺胃,肺胃热盛,蕴蒸皮肤而发,常见于口周、鼻周等胃经循行部位,发为本病。

2、情志失调

由于长期情志不畅,不得宣泄,影响肝疏泄功能,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湿热火毒下注,发为本病。

3、饮食不节

平时过于偏嗜辛辣刺激性食物,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湿热火毒下注,阻于阴部,而形成本病。

4、久病体虚

疾病后期正虚毒恋,可反复发作,热邪伤津,或者因发热、受凉、经期或过度劳累等情况,正气进一步受损,则伏邪循经而发。

症状

总述

本病临床以皮肤黏膜交界处,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痒、紧张为主要特征。多见于高热患者发病过程中,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

典型症状

1、皮损特点

皮损初起为红斑,灼热刺痛和瘙痒,在红斑基础上迅速出现簇集性小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痊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2、自觉症状

一般无全身不适感。发病前患处皮肤有发紧、烧灼、痒痛感。发于眼部,常有刺痒、疼痛、怕冷、发热等。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黏膜,可引起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肿痛。发于外阴,可伴有发热、尿频、尿痛、大便干结等。反复发作,常有咽干、口渴、舌红、脉数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皮肤黏膜交界处,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痒、紧张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同时应与蛇串疮、黄水疮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

1、多见于成年人。

2、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特别以口唇、鼻孔周围多见。

3、皮损初起为红斑,在红斑基础上迅速出现簇集性小水疱,破后糜烂、渗液、结痂,愈后遗留色素沉着。

4、自觉灼热刺痛和瘙痒,可伴局部淋巴结肿痛。

鉴别诊断

1、蛇串疮

皮损为多个成群的水疱,多沿神经走向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疱群间有正常皮肤间隔,自觉疼痛明显,愈后多不再发。

2、黄水疮

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童的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初起为水疱,继而形成脓疱,疱破结痂较厚,呈灰黄色,具有传染性。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经合理的综合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对反复性女性阴部热疮患者要定期做宫颈涂片检查,早期发现宫颈癌。

危害性

部分患者体质虚弱,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增加治疗难度。

治愈性

本病诊断明确,经合理的治疗,可获痊愈,一般预后良好。

复发性

如果引起鼻渊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生活饮食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本病反复发作。

预防

预防措施

本病发生与外感风温、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有关。因此,平时避免感受外邪,注意情志和饮食调摄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发生。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2、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3、饮食宜清淡,多食水果、蔬菜,忌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戒烟、酒。

4、反复发作者应避免诱发因素。

饮食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冬瓜、丝瓜、西瓜、绿豆、鲜藕、香菜等,忌食辛辣、煎炸、油腻、过甜食物。

饮食建议

1、肺胃热盛证患者饮食清淡,多食香菜、荸荠、苦瓜、苋菜、冬瓜、生梨、西瓜等。

2、湿热下注证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食物品,如赤豆、冬瓜、薏苡仁、绿豆汤、山药。

3、阴虚内热证患者平时多吃生梨、甘蔗、百合、莲子、菠菜、西瓜、鲜藕、荸荠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