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指在社交场合出现不合理的紧张或恐惧心理,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有关。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是否医保
检查项目
英文名称
遗传性
重要提醒
就医指南
1、出现害怕别人注视,不敢与人对视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2、对社交场合有回避行为。
3、在社交场合出现出汗、心悸、震颤、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患者一般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会对社交场合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吗?
3、您的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吗?
4、您的这些症状对您的生活影响大吗?
5、您是否伴有焦虑症状?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治疗效果怎么样?
7、您既往有过相关的精神疾病吗?
8、您的家属中有和您症状相似的患者吗?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疾病?
3、这种疾病严重吗?能治愈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日常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要多安慰鼓励患者,同时患者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多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及病后给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使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加重。家属要给予患者强有力的支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多陪患者接触恐惧的对象,例如可以陪患者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与生人进行交谈,鼓励患者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服用劳拉西泮期间可能出现疲劳、瞌睡、遗忘、记忆力损伤、精神错乱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1、一般护理
当患者在社交场合无法控制恐惧而出现严重的焦虑时,陪同的人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同情,观察患者的情绪状况,尽量帮助患者患者焦虑情绪。
2、改变性格
家属要帮助患者了解其性格特点,比如胆小、害羞、依赖、过分认真等,帮助其培养良好的个性。当患者面对其恐惧的环境时,对其进行解释、安慰、鼓励及调整环境等来达到治疗目的。
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患者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同时家属要鼓励患者大胆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改变过度内向、依赖、胆小怕事等不良性格特征,促使社交恐惧症痊愈。
患者应谨遵医嘱复诊,有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以指导后续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复诊时需携带相关病例及资料。
检查
当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不合理的恐惧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会进行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检查、Hamilton焦虑量表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1、精神状况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状况检查,从而了解患者精神活动各个方面的情况。
2、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查看患者是否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和部位,以了解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头颅CT或MRI检查:可了解有无颅脑病变,有助于医生排除器质性疾病。
1、心电图、脑电图
通过心电图、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有利于医生查看患者是否伴有器质性的疾病,可帮助诊断本病。
2、Hamilton焦虑量表
主要用于评定焦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心理治疗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满灌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1、抗焦虑药
可以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但作用并不持久,长期服用可能还会有依赖性。常用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2、β-受体阻滞剂
可以缓解心悸症状。
劳拉西泮、阿普唑仑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1、系统脱敏疗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让患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刺激,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2、满贯疗法
也称暴露疗法,它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治疗一开始就让患者进人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治疗者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者用录像、幻灯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堵耳朵、闭眼睛、哭喊等逃避措施。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剧、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他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的消退了。或者直接把患者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重新实际体验,慢慢不再产生恐惧情绪。但是对体质虚弱、有心脏病、高血压和承受力弱的患者,不能应用此法,以免发生意外。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社交恐惧症而言,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治疗者可采用暴露技术、社交技巧训练、满灌法、松弛训练、认知重构技术。研究发现,认知行为治疗的联合使用,不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都要优于单纯的行为疗法。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无传染性。
好发于17~30岁人群。
病因
社交恐惧症的确切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临床上认为本病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素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有关。
1、遗传因素
社交恐惧症具有遗传因素,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有社交恐惧症,那么此人患有社交恐惧症的风险会相对于正常人来说偏高。
2、素质因素
患者病前性格为胆小、羞怯、被动、依赖、高度内向、容易焦虑、恐惧,有强迫倾向等,或自小受到母亲过多的保护,成人之后,易发生社交恐惧症。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产生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患者,在情感方面的渴望比较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异性的关注,但往往由于认知偏差、性格内向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等原因,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情绪紧张、呼吸急促、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甚至身体颤抖等症状。
4、生理因素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会有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这种人比较敏感、警觉,会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同时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较为兴奋,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加。
症状
社交恐惧症患者会对社交场合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合理的、持续性的紧张或恐惧心理,患者虽然知道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不符合当时情境的,但难以自控。
1、对社交场合和与人接触的恐惧
主要特点是害怕别人注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脸红、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有人称为赤面恐惧,对视恐惧,他们并无牵连观念,对周围现实判断并无错误,只是不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感反应和回避行为,并因此苦恼,其恐惧对象可能是生人、熟人,甚至是自己的亲属、配偶。较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等。
2、回避行为
患者常会对社交场合有回避行为,患者若被迫进入社交场合时,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长时间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自我社会隔离,对必须参加的社交充满恐惧。
可伴出汗、心悸、震颤、口或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
本病回避社交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
诊断
根据患者对社交场合产生不合理的恐惧,结合精神状况检查、Hamilton焦虑量表等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还需除外焦虑症。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并且符合以下四项特征: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或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2、害怕对象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做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是被人审视等)。
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和焦虑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社交恐惧症的焦虑由社交场合引起,呈境遇性和发作性,为减轻焦虑伴有回避反应。而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且可持续存在。
预后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一般会有继发性社会功能损害。而对于起病急、有明确的发病原因、病前人格健康、良好的社会支持、病程短、有较高的治疗动机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
如不及时治疗,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职业功能和社会关系。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病情可得到缓解。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防
1、改善自己的性格
害怕社交的人多半比较内向,应注意锻炼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艺等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2、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对自己应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尊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要记住:我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3、掌握心理知识
尽管都懂得开展社交的主要意义,但是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和艺术,以及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知识却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心病是大有裨益的。
饮食
本病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还应注意合理膳食,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1、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补充优质蛋白质,可多吃瘦肉、牛奶。
2、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
3、定时定量用餐。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戒烟、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