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足癣

足癣(tinea pedis)俗称“脚气”,是因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导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可通过接触传播,好发于脚趾间、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皮肤出现脱皮、水疱、瘙痒等症状,易复发,使用抗真菌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主要病因

真菌感染

其它名称

脚气

发病部位

足部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脱皮、水疱、瘙痒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真菌镜检、真菌培养

英文名称

tinea pedis

遗传性

不是遗传病,但是有一定遗传易感性。

重要提醒

足癣容易复发,须足量足疗程用药。

临床分类

根据皮损的形态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临床上常以一种为主或是多种类型同时存在,也可以由一种类型转化成另一型,如冬季表现为鳞屑角化型,夏季则可表现为间擦糜烂型。

1、水疱型

好发于脚趾间、足底及足侧缘,皮损表现为成群或散在分布的小水疱,干燥吸收后可出现脱屑,瘙痒显著。

2、间擦糜烂型

又称浸渍糜烂型,第4~5和3~4脚趾间常见,多发于足部多汗、长期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者,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发白的皮下可见红色糜烂面,有少许渗液,常伴明显瘙痒。

3、鳞屑角化型

又称角化增生型,好发于足底、足跟及足侧缘,皮损表现为弥漫性皮肤粗糙、干燥、增厚、脱屑。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足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开裂、水疱等,或伴明显瘙痒、疼痛等;

2、对自身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3、自我使用非处方药物治疗两周无效;

4、足癣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5、有感染征象,皮肤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化脓;

6、患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类疾病的抵抗力差人群,怀疑或患有足癣,尤其是出现发烧、足部红肿等细菌感染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足癣首诊科室为皮肤科。

就医准备

1、患者应保持皲裂部位清洁卫生,换好干净舒适的鞋袜。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避免医生再次处方一些本人已经用过但效果不好的药。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6、停用抗真菌药膏至少1周。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什么时候出现足部症状的?

2、有疼痛、瘙痒感觉吗?

3、症状有加重吗?

4、家人中有人有同样情况吗?

5、做什么工作,工作生活环境如何?潮湿吗?

6、是否曾在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赤脚行走?

7、是否患有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疾病?

8、自己用过什么药?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应该怎么治疗?要治多久?

4、足癣能治好吗?会复发吗?

5、我平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日常

总述

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生活中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疾病传播,保持足部干燥,抑制真菌繁殖。

心理护理

1、家属和患者可一起学习足癣的相关知识,了解这是一个可以治愈的疾病,并树立治疗信心。

2、患者可能因足癣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治愈信心,家属应鼓励患者坚持治疗,配合医生,耐心对待疾病。

生活管理

1、生活习惯、环境管理

(1)勤洗脚,洗脚或洗澡后,擦干脚趾间的水分。

(2)住所通风、干燥、防潮,保持脚部干燥,避免足部处于潮湿污染环境。

(3)患者用过的鞋袜、洗脚盆、浴盆等物品,宜用沸水烫过或阳光暴晒后再使用,经常消毒。

(4)穿尺寸合适、干松透气的鞋袜。

(5)脸盆、脚盆分开使用。

2、预防真菌在自身传播

(1)不用手搔抓足部皮疹、水疱,不用手撕掉脱屑。如果用手接触了足癣皮损,应立即洗手。

(2)一只脚有脚气,应尽快治疗,两只脚可以用不同的脚盆清洗。

3、避免传染给他人

(1)不与他人共用指甲刀、鞋子、脚盆、擦脚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2)不去公共游泳池或洗浴场所。

病情监测

1、监测治疗后足癣有无好转,皮损是否有所改善。

2、监测有无用药不良反应。

3、监测有无扩散或出现新的症状。

特殊护理

糖尿病、肿瘤或免疫缺陷类疾病的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患有足癣容易继发细菌或念球菌等感染,一旦怀疑患有足癣或出现足癣甚至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在询问病史后,取足癣皮损处的鳞屑或水疱皮,做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医生在足部皮损处取部分鳞屑或水疱壁,制成片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使用新型的真菌荧光染色法有助于辨识标本中真菌菌丝及孢子,提高检出率。真菌直接镜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2、真菌培养

医生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然后观察培养结果。此方法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一般需要在培养基中培养2~4周才能获得结果。

治疗

治疗原则

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案均可用于足癣治疗。治愈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不长期规范用药,极易复发。医生会根据足癣的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外用药)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同时具有疗程长、药物涂抹麻烦及涂药局部不适等缺点。

(1)常用药物

①咪唑类: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一般疗程为4周。

②丙烯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一般疗程2~4周。

③其他: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一般疗程需要4周。

(2)外用药剂型选择

①水疱型:选择无刺激性的乳液或乳膏剂型。

②间擦糜烂性: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如给予3%硼酸溶液、0.1%利凡诺尔等湿敷,渗出减少消退后再给予粉剂(如枯矾粉、咪康唑粉等)使皮损部位收敛干燥,再使用乳膏或其他剂型药物。此类足癣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

③鳞屑角化型: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但局部用药渗透性差,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及复发率高,可局部应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联合抗真菌药物共同治疗。

2、系统治疗(口服药)

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皮损面积较大、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口服抗真菌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

3、联合治疗

不仅效果好,还具有缩短疗程、降低费用等优点,但需要注意口服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的相互作用。适用于单独外用治疗效果不佳的鳞屑角化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常用治疗方法为一种外用药联合一种口服药。若两种外用药物联合可选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相关药品

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卢立康唑、萘替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枯矾粉、咪康唑粉、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

中医治疗

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辨病、皮损辩证、病型等多方面相结合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和联合治疗法。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1)皮疹呈足趾间浸渍、发白、基底红色糜烂面、水疱、渗液。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杀虫。

(2)外治方:苍肤水剂加减湿敷或浸泡;内治方: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3)中成药:外用可选10%复方香莲外洗液、祛湿散、香莲软膏、黄连膏;内服可选四妙丸、龙胆泻肝丸。

2、血虚风燥证

(1)皮疹呈足趾、足底皮肤干燥、脱屑;或足掌、足跟、足底粗糙、肥厚;或足跟、足底皲裂、出血、疼痛。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杀虫。

(2)外治方:醒皮汤熏洗、浸泡;内治方:养血祛风汤或当归饮子加减。

(3)中成药:外用可选复方透骨草溶液,若皲裂重者,可用黄连膏、润肌膏、香莲软膏等封包治疗;内服可选润燥止痒胶囊、当归丸。

其他治疗

1、伴有癣菌疹时,治疗足癣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

2、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同时局部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利凡诺尔等湿敷,控制感染后再进行抗真菌治疗。因继发感染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等疾病时,可采用系统抗菌药物积极治疗足癣,避免丹毒等疾病复发。

3、如果合并念珠菌或其他非皮肤癣菌类真菌时,选用广谱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

足癣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1、引起足癣的病原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污染物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

2、混穿鞋袜,赤脚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可因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

3、真菌感染也可在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由一只脚传染给另一只,还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等。

发病率

足癣的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欧洲的平均发病率约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足癣占皮肤浅表真菌感染疾病的1/3以上。

好发人群

多发于中青年人。

好发季节

夏季易加重或复发。

病因

总述

浅表皮肤真菌感染是引发足癣的病因,主要病原菌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断发毛癣菌(儿童多见)等,其中红色毛癣菌最为多见,占50%~90%。不同的病原真菌感染可导致不同类型的足癣:水疱型多数因须癣毛癣菌感染引起;间擦糜烂型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感染引起;鳞屑角化型多数由红色毛癣菌引起,少数为絮状表皮癣菌导致。

危险因素

1、足癣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

2、劳动量大、活动多、出汗多、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水湿工作等,令足部处于有利真菌生长的多汗潮湿环境,可诱发足癣的发生。

3、糖尿病、肿瘤及免疫缺陷类疾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可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4、常在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等公共区域中裸足行走、共用鞋袜或毛巾等,可增加感染风险。

症状

总述

足癣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常见的症状有脱皮、水疱、皮肤粗糙干燥或湿润糜烂、瘙痒等。

典型症状

1、水疱型

发病初期为散在或群集的小水疱,疱液澄清,壁厚,不易破溃,部分水疱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去除疱壁可见蜂窝状鲜红糜烂面。水疱数天后干涸,出现环状脱屑,并向周围蔓延,形成界限清晰的鳞屑性斑,瘙痒显著。

2、间擦糜烂型

皮损表现为脚趾间皮肤湿润,浸渍发白,去除发白表皮可见下方潮红糜烂面,表面可有裂隙,瘙痒明显,可因合并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症状。

3、鳞屑角化型

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皮损表现为皮肤粗糙、角质增厚、干燥、脱屑,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皮损可蔓延至足背部,病情发展慢,患者自觉症状轻微。

并发症

1、自体播散

足癣自体传播导致手癣、头癣、甲癣或体股癣,并出现相应症状。

2、继发细菌感染

(1)并发丹毒时,常表现为单侧下肢有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可以出现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倦怠、发热等表现。

(2)蜂窝织炎,起初表现为界限不清的弥漫浸润性红肿,局部按压可以看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严重的还可见水疱、血疱,局部伴有明显的疼痛,还可能伴发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全身癣菌疹

足癣感染灶出现明显炎症时,远隔足部的皮肤出现的多形性皮疹,它严重程度常常与感染灶炎症程度呈正比。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会检查患者足部皮损,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结果即可诊断。有时需要与念珠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相鉴别。

预后

一般预后

及时早期抗真菌治疗,大多可治愈,一般预后良好,但足癣复发率高。

危害性

1、足癣不及时治疗,可出现癣病扩散,出现手癣、股癣、体癣等。

2、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并发丹毒、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等疾病,还可并发癣菌疹等疾病。

3、可以传染给家人。

4、有时候瘙痒明显,带给患者极大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可能症状自行缓解,但病因一直存在,病情容易迁延反复。

治愈性

本病是可治愈的,但是大家平常以为用药后不红、不脱屑、不痒了,足癣就好了,症状消失后马上停药,但一段时间后,残留的真菌就又开始繁殖,足癣复发。

1、临床治愈

是指足癣的皮疹和瘙痒感觉消失,但此时皮损处的真菌可能仅仅是生长受到抑制,并没有被完全杀灭。

2、真菌学治愈。

指在足癣的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治愈率

绝大多数人可治愈。

根治性

难以根治,但可以根治,需要患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足量用药和加强日常生活管理。

复发性

足癣具有很高的复发率。据调查,国内的足癣复发率高达50%-80%。易复发的原因包括:

1、再感染。

2、治疗不彻底造成的复发。

3、宿主存在未发现、未纠正的易感因素。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勤洗脚,洗完后彻底擦干。

2、穿透气性好、干净的鞋袜,脚汗多时可使用抑汗剂。

3、不赤脚在更衣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行走,酒店内尽量使用一次性拖鞋,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

4、与患有癣病的宠物玩耍后用注意洗手,并积极治疗宠物癣病。

5、积极治疗甲癣、手癣等疾病,防止诱发足癣;免疫力低下人群远离患有癣病的人和动物,防止被传染。

饮食

饮食调理

足癣的病程不受饮食影响,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不需要过度忌口。

饮食建议

清淡饮食,规律饮食,建议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及鱼腥发物,如辣椒、酒类、羊肉、狗肉、油炸食物及虾蟹等。

2、戒烟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