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频率减少,粪便量少且干结。一般来讲,同一人若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次,应需注意是否为便秘。便秘患者除大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结外,有时还会伴有便血、肛门疼痛、腹泻等症状。便秘的病因包括功能性和器质性两方面,其中功能性原因多与不良排便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器质性原因主要是指能引起便秘的一些原发病。

主要病因

不良排便习惯、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机体原发病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常见症状

排便困难、排便频率减少、大便干结、肛裂、便血、肛门疼痛、假性腹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腹部触诊、直肠指诊、血常规、便常规、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结肠传输试验、排便造影、肌电图

英文名称

constipation

遗传性

无遗传性

重要提醒

患者若出现便秘的情况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长时间发展出现肛裂、痔疮、肛乳头炎等并发症。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便秘: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艰难、费力;大便干结、硬便,排便不净感等;

2、伴便鲜血、肛门疼痛、肛门脱出物;

3、伴腹痛、腹胀、肛门排气减少等肠道梗阻表现;

4、伴腹部包块;

5、伴食欲下降、乏力、口臭、面色无光等;

6、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7、频繁出现与情绪、精神压力相关的便秘;

8、长期便秘,伴有失眠、烦躁、多梦、抑郁、焦虑等;

9、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诊科室

1、单纯便秘或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应就诊于消化内科;

2、合并痔疮、肛裂者,可咨询肛肠外科。

就医准备

为了就医过程更加顺利的进行,患者可提前采取一些简单的准备措施。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肛门等部位的检查,建议患者就医时着宽松的衣裤。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症状重、年老体弱、未成年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便秘的症状的?平时症状会有加重或减轻的情况吗?什么情况下会有加重或减轻的倾向?

2、除了便秘的症状,您还会有其他的症状吗,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3、您大便是什么样的?多久一次?性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带血等症状?

4、您这次是突然出现便秘呢?还是以前就有排便不畅的现象?

5、以前有过胃肠、肛门等相关的疾病吗?受过什么外伤或做过什么手术吗?

6、家人亲属有没有相关的疾病呢?

7、平时生活习惯怎么样?抽烟酗酒吗?抽烟/酗酒多久了?每次的量是多少?

8、最近有没有吃什么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9、这次不舒服以来,睡眠、饮食怎么样?小便怎么样?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发生便秘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疗我的疾病呢?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会有什么风险呢?会不会对我的身体造成其他不好的影响?

7、现在有确切的诊断吗?诊断是什么病呢?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需要我怎么配合?

8、我身体还有其他的不适,会影响我这次的治疗吗?

9、平时生活中我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管理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10、如果可以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一般都会复查什么项目呢?

日常

总述

便秘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定期复查。

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会由于长期便秘而出现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此时家属要多鼓励、安慰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生活管理

1、适当活动,如腹部按摩,练腹肌和肛提肌的仰卧起坐运动等。

2、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去厕所蹲便,日久即可建立定时排便习惯。

复诊须知

遵医嘱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资料及病历。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检查

预计检查

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腹部触诊、直肠指诊、血常规、便常规、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钡剂灌肠检查等,经过上述检查后依旧不能明确病因者可行结肠传输试验、肛管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排便造影、肌电图等检查。

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

主要查看患者有无腹部包块及按压痛。

2、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是肛门疾病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往往通过指诊可早期发现肛门直肠的病变。也可以了解到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等。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通过血常规可查看患者体内是否有炎症感染,有利于明确病因。

2、便常规

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

3、隐血试验(OB实验)

粪便隐血试验对检查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部分患者可能因为病变部位出血较少导致不清楚是否粪便中有血,而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很明确的知道是否有便血现象。

影像学检查

1、结肠镜检查

能够发现结直肠的病变,帮助排查便秘的病因。

2、钡剂灌肠检查

能帮助明确患者是否有肠道病变,如果经钡剂灌肠发现可疑病变,应复查结肠镜并活检。

其他检查

1、胃肠传输试验

常用不透X线标志物,早餐时随标准餐吞服20个标志物,相隔一定时间后拍摄腹部平片一张,计算标志物排除率。正常情况下72h时,绝大部分标志物会排出,如大部分停留在结肠内提示结肠传输减慢,如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内提示排便障碍。

2、肛管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

可以发现用力排便时盆底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有无不协调性收缩、是否存在直肠压力上升不足、正常容量扩张是否产生便意。

3、排便造影

从直肠注入150~200ml稀钡,在X线下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肛门和直肠的变化。可以排除直肠套叠、直肠黏膜脱垂、阴道直肠突出,了解肛门直肠角,了解盆底肌的运动。近年研究发现MR排粪造影能比较好地了解直肠肛管解剖结构及周边器官的情况。

4、肌电图

分为直肠内EMG和体表EMG,前者较后者准确,受臀部肌肉收缩影响小。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为目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

保持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进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保证每天纤维素摄入量(30g/d)、饮水量(1.5~2L),油脂类、坚果类食物有助于预防便秘。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每日应定时排便,特别建议清晨或餐后2小时排便,要着重指出的是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大多数患者最终真正长期解决便秘的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

1、容积性泻剂

主要包括可溶性纤维素(果胶、车前草、燕麦麸等)和不可溶性纤维(植物纤维、木质素等)。容积性泻剂起效慢而副作用小、安全,故对妊娠便秘或轻症便秘有较好疗效,但不适于作为暂时性便秘的迅速通便治疗。

2、润滑性泻剂

能润滑肠壁,软化大便,使粪便易于排出,使用方便,如开塞露、矿物油或液状石蜡。

3、盐类泻剂

如硫酸镁、镁乳,这类药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所以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4、渗透性泻剂

常用的药物有乳果糖、山梨醇等。适用于粪块嵌塞或作为慢性便秘者的临时治疗措施,是对容积性轻泻剂疗效差的便秘患者的较好选择。

5、刺激性泻剂

包括含蒽醌类的植物性泻药(大黄、弗朗鼠李皮、番泻叶、芦荟)、酚酞、蓖麻油、双酯酚汀等。刺激性泻剂应在容积性泻剂和盐类泻剂无效时才使用,有的较为强烈,不适于长期使用。蒽醌类泻剂长期应用可造成结肠黑便病或泻药结肠,引起平滑肌的萎缩和损伤肠肌间神经丛,反而加重便秘,停药后可逆。

6、促动力剂

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有促胃肠动力作用,普卢卡比利可选择性作用于结肠,可根据情况选用。

相关药品

开塞露、硫酸镁、镁乳、乳果糖、山梨醇、双酯酚汀、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手术治疗

对于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但手术治疗后依旧有复发的风险,还有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他治疗

1、清洁灌肠或洗肠

对有粪便嵌塞或严重排便障碍型便秘患者可采用清洁灌肠。

2、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是通过肛门直肠功能检测使患者了解自己存在的生理异常,逐渐学习纠正,可使直肠对扩张刺激更敏感、重建直肠肛管反射,改善排便时肌群的协调运动,增加大便次数,是排便障碍型便秘的首先治疗方法。

治疗周期

便秘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0-6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好发人群

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总述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如不良饮食习惯、不良排便习惯、精神心理因素、机体原发病等均可导致便秘。

基本病因

1、功能性原因

(1)不良排便习惯

不定时排便、抑制正常便意、排便姿势不恰当、排便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排便习惯是便秘产生的重要原因。排便动作受意识控制,反复多次的抑制排便将可能导致胃肠通过时间延长、排便次数减少、直肠感觉减退。

(2)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量少、低热量饮食、低植物纤维素饮食、进食无规律、不吃早餐、液体的摄入量少等易造成便秘。

(3)精神心理因素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的人群易患便秘,不少功能性便秘患者有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2、器质性原因

(1)消化系统疾病

如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直肠炎、结肠肿瘤、肠梗阻等。

(2)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

(3)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硬化、痴呆等。

(4)肌肉疾病

如皮肌炎、硬皮病等。

危险因素

1、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或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者。

2、老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肠道活动弱,容易出现便秘。

3、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便秘。

4、平时不喜欢运动的人群。

症状

总述

便秘患者主要的症状为大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有时还会伴有便血、肛门疼痛、腹泻等症状。

典型症状

1、较为明显的症状为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结肠痉挛引起便秘,排出的粪便可呈羊粪状。若排便过于用力且粪便较硬时,也会引起肛门疼痛、肛裂等症状,甚至诱发痔疮和肛乳头炎。

2、有时在排便时由于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于排出,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排出,而形成假性腹泻。

3、部分患者排便时可有左腹痉挛性痛和下坠感。另外还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口臭、食欲缺乏、疲乏无力及头痛、头昏等症状。体检时,常可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粪块及痉挛的肠段。

并发症

若便秘的症状持续得不到治疗,可能会出现肛裂、痔疮、肛乳头炎等并发症。

诊断

诊断原则

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结合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肠易激综合征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年龄

老年病人特别是体弱、行动不便或卧床不起者,易引起单纯性便秘。但老年患者有顽固性便秘时,须想到由左侧结肠或直肠癌性梗阻引起。结肠直肠癌以年龄在50岁以上为多见,但约20%见于青壮年。新生儿有顽固性便秘者,应考虑为先天性巨结肠或先天性肛门狭窄闭锁。

2、职业史

有长期铅接触史。包括从事含铅油漆与染料、蓄电池及铅字排版等工种者应想到慢性铅中毒的可能。

3、生活史

应调查进餐情况,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足量纤维素或有无偏食癖。还应调查生活习惯与工作规律是否受到干扰。此外,应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情绪紧张、焦虑、忧郁等。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

4、药物史

应了解有无服用可引起便秘的药物,包括鸦片制剂、吗啡缓释片(美施康定、美啡康等)、止痛剂、麻醉剂、肌肉松弛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神经节阻滞剂、降压药、止酸剂、钙通道拮抗剂、肠道吸附收敛剂。特别应询问有无经常服用止泻药的历史,可使肠黏膜应激性减退而致便秘。

5、起病和病程

在排便习惯一向正常而近期出现进行性便秘者,若能排除上述生活史、药物史等的影响,必须警惕大肠瘤特别是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癌肿的可能性。病程漫长,有反复缓解与加重,多由精神因素诱发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

6、腹痛

便秘伴有阵发性腹痛者提示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腔闭塞,也可能是腹内炎性病灶所致病理反射或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结肠痉挛。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主要与以便秘为主要表现的肠易激综合征鉴别,后者的主要特点是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后症状改善。

预后

一般预后

经积极合理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危害性

若便秘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会出现痔疮、肛乳头炎等并发症,并且还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自愈性

部分患者可能未经治疗,会自行缓解。

治愈性

多数患者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

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根治性

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复发性

不接受正规的治疗可能反复发作便秘。

转移性

无转移性。

生存周期

若便秘为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的症状,会影响寿命。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

避免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

2、避免排便习惯受到干扰

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的改变、长途旅行、过度疲劳等未能及时排便的情况下,易引起便秘。

3、避免滥用泻药

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造成便秘。

4、加强锻炼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文体活动,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日定时排便,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

6、多饮水

建议每天至少喝2000毫升的水,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2次,每次15分钟)。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将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故晨起及餐后是最易排便的时间。

7、其他

及时治疗肛裂、肛周感染、子宫附件炎等疾病,泻药应用要谨慎。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增加水分摄入

可使粪便软化从而易于排出,可建议患者多饮水(每日1000~2000ml)或一些不含咖啡因的饮料,增加晨起的一次性饮水量。

2、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每天多食蔬菜和水果,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每天30g以上),从而增加结肠正常菌群的量,以增加粪便的量,同时保留粪便内的水分并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可选用白菜、苋菜、菠菜、萝卜、蒜等。

饮食禁忌

患者避免饮酒或摄入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饮料,以免加重原有的大便干燥。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