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abdominal obesity),又称为内脏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向心性肥胖、上半身肥胖等,是肥胖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以脂肪主要蓄积于腹部为特征,内脏脂肪增加,腰部增粗,呈现“梨形”肥胖,此型肥胖者更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腹型肥胖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心理治疗。腹型肥胖患者减肥效果相对较差,且易出现体重反弹。

主要病因

主要由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其它名称

内脏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向心性肥胖、上半身肥胖等

发病部位

腹部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常见症状

体重增加、腰围增加、胸闷、气急、关节痛、易疲劳、腹胀、便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B超、CT、MRI

英文名称

abdominal obesity

遗传性

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但具体遗传机制尚未明确

重要提醒

腹型肥胖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其它非代谢性疾病(如脑卒中、肺呼吸障碍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需积极到院诊治。

就医指南

门诊指征

1、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增加。

2、伴胸闷、气急、胃纳亢进、便秘、腹胀。

3、伴关节痛、肌肉酸痛、易疲劳。

4、伴焦虑、抑郁。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患者应前往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体重是多少?

2、您出现肥胖多久了?

3、您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

4、您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有在服用什么药物吗?

7、您平时运动吗?每天大概多长时间?每周大概运动几天?

8、您吸烟吗?吸多久了?平均每天吸多少?

9、您喝酒吗?喝多久了?平均每天喝多少?

10、您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11、您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治疗方法有哪些?能治好吗?

4、多长时间有效果?

5、我减肥以后,还会反弹吗?

6、这种病会遗传吗?

7、会有什么并发症?

8、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日常

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同时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用药护理

1、谨记自己使用药物的用法、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汇报给医生,让医生调整用药,保证药物安全。

2、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不要随意更换治疗药物,也不要贸然停药。

3、社会上有很多虚假广告,夸大药物疗效,因此,患者应注意不要滥用药物,更不要服用成分不明确的减肥药,避免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建议以简单的方式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旅行、家庭工作等。包括散步、爬楼梯、做家务劳动、园艺工作以及体育运动。每天保持至少30min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必要时为了控制体重需要增加运动强度。肥胖者以平均每周消耗1000kcal,每周体重减轻0.5~1kg为宜。每减轻1kg体重约需消耗热量7000kcal。

3、改变生活习惯,培养自我监测习惯,如记日记、称重和活动等,使用小号餐碟、避免在电视机前或车内吃东西。

4、学会阅读食物的能量表及成分表,控制每日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到院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增加、胸闷、气急、关节痛、易疲劳、腹胀、便秘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及B超、CT、MRI等检查。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测量患者的腰围即可诊断腹型肥胖。测量腰围的方法是,患者取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

影像学检查

1、B超

也可测定患者的脂肪分布,协助诊断。其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沿剑突到脐的正中线进行扫描,测量腹膜前脂肪的最大厚度和腹壁皮下脂肪的最小厚度,利用两者的比值进而判断患者的脂肪分布。

2、CT、MRI

是本病较为精确的诊断方法,选取第4腰椎与第5腰椎间层面图像,测量患者的内脏脂肪面积含量。当中国人群腹内脂肪面积≥80cm2时,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腹型肥胖的治疗原则是食欲抑制、增加能量消耗和抑制肠道消化吸收。治疗目标在于通过减重来防治肥胖相关并发症,一般而言,腹型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5%或更多可有效降低肥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心理治疗。

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

通过限制饮食能量,使能量摄入低于能量消耗,是减肥的重要策略。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摄入量。腹型肥胖患者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避免加餐、饮用含糖饮料。同时,建议患者控制食盐摄入,戒烟限酒。

2、运动锻炼

运动是减重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期规律运动有利于减轻腹型肥胖,控制血压,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运动项目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并与患者的年龄、存在的合并症和身体承受能力相适应。运动量和强度应当逐渐递增,最终目标应为每周运动150min以上,每周运动3~5d。

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指征

以下情况可考虑药物治疗:

(1)食欲旺盛,餐前饥饿难忍,每餐进食量较多。

(2)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

(3)合并负重关节疼痛。

(4)肥胖引起呼吸困难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5)BMI≥24kg/m2且有上述并发症情况。

(6)BMI≥28kg/m2,不论是否有并发症,经过3个月的单纯饮食方式改善和增加活动量处理仍不能减重5%,甚至体重仍有上升趋势者。

2、药物种类

目前,美国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主要有纳曲酮/安非他酮、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吡酯、奥利司他、利拉鲁肽。但目前在我国,有肥胖症治疗适应证且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药物只有奥利司他。

相关药品

纳曲酮/安非他酮、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吡酯、奥利司他、利拉鲁肽

手术治疗

对于经上述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未能控制的程度严重的腹型肥胖者,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及可调节式胃束带手术。该类手术不仅通过改变胃肠构造以减少脂肪吸收,术后肠道适应过程亦可引起多器官(如脑、肝等)调节功能重塑,以降低饥饿感、增加饱足感、降低体重、优化葡萄糖代谢及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整体代谢水平。

心理治疗

目前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腹型肥胖的治疗选择之一,部分患者可通过心理治疗,获得行为矫正,患者可通过心理指导认识到与吃有关的外界线索,在特定环境中保持每天的进食量,也可发展出新的进食模式,如细嚼慢咽、慢吃、吃饭时不看书、两餐间不吃东西或不坐下就不吃东西等。

治疗周期

腹型肥胖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腹型肥胖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流行病学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腹型肥胖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Denise从1993~2008年连续15年的调查发现,男性腹型肥胖发病率已从最初的19.2%上升到35.7%,女性从原来的23.8%上升到43.9%。另外,腹型肥胖具有种族差异性,我国人群的体脂分布以腹型肥胖为特点,2011年王寻等对呼伦贝尔地区18岁以上公民调研得出,蒙古族居民腹型肥胖检出率男性高达63.9%,女性为43.8%,汉族中腹型肥胖的检出率也高达48.9%。

好发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的女性。

病因

总述

目前认为腹型肥胖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能量摄入和消耗量失衡导致机体能量正平衡,但腹型肥胖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腹型肥胖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至今仍未能确定具体的遗传方式和分子机制。其中,极少数患者属于单基因突变肥胖病,包括瘦素基因、瘦素受体基因、阿片黑素皮质素原基因、激素原转酶基因、黑皮质素受体4基因、TrkB基因等;而大多数肥胖并非单基因病,而是多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代谢性疾病。

2、环境因素

包括饮食习惯和日常活动。大量进食、喜甜食或高脂饮食,以及夜间进食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久坐的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不足使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引发机体能量失衡。

3、节俭基因假说

此假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为适应饥饿环境,逐渐形成储存剩余能量的能力,并将此基因遗传给后代,使得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得以生存。但拥有此基因型者在食物充足的今天,反而不利于机体代谢,引起腹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4、精神心理因素

如在工作生活中长期遭受巨大压力、经常熬夜、精神处于紧张者,均会造成体内皮质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腹型肥胖。

症状

总述

肥胖较轻者多无症状,仅表现为体重增加、腰围增加;肥胖较重者可出现胸闷、气急、胃纳亢进、便秘、腹胀、关节痛、肌肉酸痛、易疲劳、焦虑、抑郁等。

并发症

腹型肥胖可并发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不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骨关节炎、哮喘、压力性尿失禁、胃食管反流病、恶性肿瘤等。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体重增加、腰围增加、胸闷、气急、关节痛、易疲劳、腹胀、便秘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B超、CT、MRI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我国2019年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的腹型肥胖诊断标准如下:

1、根据腰围的诊断标准

(1)腹型肥胖前期:85cm≤男性腰围<90cm;80cm≤女性腰围<85cm。

(2)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2、根据腹内脂肪面积的诊断标准

中国人群腹内脂肪面积≥80cm2时,即可明确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家族史、有无并发症、婚姻状况、治疗方案、依从性等综合因素。总体而言,腹型肥胖的减肥效果较全身性肥胖差,且易出现体重反弹。

危害性

腹型肥胖是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其它非代谢性疾病(如脑卒中、肺呼吸障碍等)有一定的相关性,严重危害着各国人群的健康,已逐渐成为全球的一大健康难题。

自愈性

本病一般无法自愈,需及时就医。

治愈性

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诊治,体重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或控制。

预防

预防措施

针对肥胖的发病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提高对腹型肥胖的认识,加强相关危害性的宣教,纠正以胖为福,胖能长寿的错误观念。

2、采取合理的膳食方法,注意饮食清淡,尽量定时定量进食,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甜食、零食及厚味食物。

3、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如做保健操、练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散步、游泳等,都有利于脂肪的代谢消耗,增强体质,帮助控制体重。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5、保持心情愉快,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兴趣爱好,避免紧张、焦虑。

6、部分患者在发胖前有明显的预兆,如突然变得多食、特别喜欢喝水和饮料、贪睡、易疲劳等,应及时防范。

饮食

饮食调理

腹型肥胖患者应格外注意饮食调理,这是因为,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可以使每日的能量摄入低于每日的能量消耗,可以在减轻体重中起到重要作用。

饮食建议

1、宜选择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饮食。

2、可适当增加新鲜水果及蔬菜在膳食中的比重。

3、患者应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每日的膳食总热量。

4、宜选用蒸、煮、炖等烹调方法。

5、可以适当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三餐规律,糖尿病者应少吃多餐。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饮食。

2、忌油炸、油煎、油腻食物。

3、忌暴饮暴食。

4、避免加餐。

5、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6、戒烟限酒。

7、忌高盐饮食。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