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癌病

癌病,中医病名。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其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博结,日久渐积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本节对脑瘤、肺癌、大肠癌、肝癌、肾癌及膀胱癌的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作了扼要阐述。

主要病因

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怫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

常见症状

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

相关中医疾病

脑瘤、肺癌、大肠癌、肝癌、肾癌及膀胱癌

英文名称

cancer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瘤

CT、MRI探查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浸润情况,是诊断脑瘤的主要手段。

2、肺癌

(1)胸部x线检查,CT,支气管碘油造影,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

(2)痰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肺癌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阳性率在80%左右,多次检查阳性率可提高。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确定病变性质及作病理检查,是确诊肺癌的重要方法。

3、大肠癌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并及时进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钡灌肠X线检查、血清癌胚及肠癌相关抗原测定、直肠内超声扫描、CT等检查以明确。

4、肾癌、膀胱癌

尿检查可见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早期肾癌、膀胱癌有一定价值;B超、CT,MRI可确定病变部位、大小及浸润情况等。此外,膀胱镜检查也是确诊膀胱癌的重要方法。

上述癌病的诊断中,各种癌病的细胞学分类诊断,如肺癌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小细胞癌、腺癌等,虽属西医学范畴,但它对估计病情,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案等有重要意义,所以也应尽可能了解癌病细胞学性质,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肿瘤发展情况等,以合理安排综合治疗方案。

治疗

治疗原则

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初期邪盛正虚不明显,当先攻之;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并应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康复。

药物治疗
辨证要点 临床首先应辨各种癌病的脏腑病位;辨病邪的性质,分清痰结、湿聚,气滞,血瘀,热毒的不同,以及有否兼夹;辨标本虚实,分清虚实标本的主次;辨脏腑阴阳,分清受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的不同;辨病程的阶段,明确患者处于早、中、晚期的不同,以选择适当的治法和估计预后。 治疗原则 癌病属于正虚邪实,邪盛正衰的一类疾病,所以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要结合病史,病程,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辨证施治,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初期邪盛正虚不明显,当先攻之;中期宜攻补兼施;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据正虚侧重的不同,并结合主要病变脏腑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治法;祛邪主要针对病变采用理气、除湿、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并应适当配伍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做好预防对减少发病有重要意义。既病之后加强饮食调养,调畅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病的康复。 证治分类 (一)脑瘤 1.痰瘀阻窍 症状: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质紫暗或瘀点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息风化痰,祛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石菖蒲、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三七、白芥子、胆南星。 2.风毒上扰 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弦。 方药: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黄连、黄柏、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3.阴虚风动 症状: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歪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阿胶、熟地、白芍、龟板、鳖甲、牡蛎、钩藤、僵蚕等。 (二)肺癌 1.瘀阻肺络 症状:咳嗽不畅,胸闷气憋,胸痛有定处,如锥如刺,或痰血暗红,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活血,散瘀消结。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当归、熟地、柴胡、枳壳、甘草。 2.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咯痰,气憋,痰质稠黏,痰白或黄白相兼,胸闷胸痛,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行气祛痰。 方药:二陈汤合栝萎薤白半夏汤加减。 常用药:陈皮、法半夏、茯苓、瓜蒌、薤白、紫菀、款冬花等。 3.阴虚毒热 症状:咳嗽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不止,胸痛,心烦寐差,低热盗汗,或热势壮盛,久稽不退,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或数大。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沙参、玉竹、麦冬、甘草、桑叶、天花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荚、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4.气阴两虚 症状:咳嗽痰少,或痰稀,咳声低弱,气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瘦恶风,自汗或盗汗,口干少饮,舌质红或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熟地、玄参、当归、芍药、百合、甘草、桔梗等。 (三)大肠癌 1.湿热郁毒 症状:腹部阵痛,便中带血或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或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小便黄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槐角丸加减。 常用药:槐角、地榆、侧柏叶、黄芩、黄连、黄柏、荆芥、防风、枳壳、当归等。 2.瘀毒内阻 症状:腹部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丹皮、赤芍、当归、川芎、香附、乌药、枳壳、黄连、黄柏、败酱草、甘草等。 3.脾肾双亏 症状:腹痛喜温喜按,或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见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 治法:温阳益精。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人参、山药、黄芪、熟地、杜仲、枸杞子、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等。 4.肝肾阴虚 症状:腹痛隐隐,或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等。 (四) 肾癌、膀胱癌 肾癌、膀胱癌的中医分型论治有共同之处,故合并在一起介绍。 1.湿热蕴毒 症状:腰痛,腰腹坠胀不适,尿血,尿急,尿频,尿痛,发热,消瘦,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方药: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泽泻、芒硝、连翘、龙胆草、栀子、黄芩、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等。 2.瘀血内阻 症状:面色晦暗,腰腹疼痛,甚则腰腹部肿块,尿血,发热,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香附、木香、枳壳等。 3.脾肾两虚 症状:腰痛,腹胀,尿血,腹部肿块,纳差,呕恶,消瘦,气短乏力,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肾,软坚散结。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人参、山药、黄芪、熟地、杜仲、枸杞子、山茱萸、海藻、昆布等。 4.阴虚内热 症状:腰痛,腰腹部肿块,五心烦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消瘦乏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止痛。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延胡索、郁金等。 (五)肝癌 1.肝气郁结 症状:右胁部胀痛,右胁下肿块,胸闷不舒,善太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白芍、甘草。 2.气滞血瘀 症状:右胁疼痛较剧,如锥如刺,入夜更甚,甚至痛引肩背,右胁下结块较大,质硬拒按,或同时见左胁下肿块,面色萎黄而黯,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月经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 方药:复元活血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大黄、天花粉、当归、柴胡、穿山甲、甘草。 3.湿热聚毒 症状:右胁疼痛,甚至痛引肩背,右胁部结块,身黄目黄,口干口苦,心烦易怒,食少厌油,腹胀满,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 4.肝阴亏虚 症状:胁肋疼痛,胁下结块,质硬拒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昏目眩,纳差食少,腹胀大,甚则呕血、便血、皮下出血,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血柔肝,凉血解毒。 方药:一贯煎。 常用药:生地、当归、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

病因

基本病因

癌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据癌病的起病经过及临床表现,其发生与外在的六淫邪,内在的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或久病伤正,年老体衰等有密切关系。

1、六淫邪毒外感六淫之邪,或工业废气、石棉、煤焦烟雾、放射性物质等邪毒之气入侵,若正气不能抗邪,则致客邪久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病变,久则可形成结块。

2、七情怫郁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久则津凝为痰,血瘀、痰浊互结,渐而成块。正如《类证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3、饮食失调嗜好烟酒辛辣腌炸烧烤,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正气亏虚,气虚血瘀。或正气亏虚,易感外邪或易致客邪久留。另一方面,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敷布运化水湿,则痰湿内生。

4、宿有旧疾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血功能紊乱,如治不得法或失于调养,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加重或诱发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邪气壅结成块。

5、久病伤正、年老体衰正气内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罹患癌症的主要病理基础。久病体衰,正气亏虚,气虚血瘀;或生活失于调摄,劳累过度,气阴耗伤,外邪每易乘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终致血行瘀滞,结而成块。

诊断

诊断原则

1、脑瘤

(1)患者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临床表现。

(2)随脑组织受损部位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局部症状,有助于定位诊断。如大脑额叶前部肿瘤可见精神障碍,出现性格改变,进行性痴呆,癫痫发作等;额下回后部肿瘤可出现运动性失语;额叶后部中央前回运动区受压则产生对侧偏瘫。大脑顶叶部肿瘤以感觉障碍为主,感觉定位和感觉区别的能力消失。大脑颞叶部肿瘤则以听觉障碍为主。大脑枕叶部肿瘤定位征为视野缺损。胼胝体部肿瘤精神症状明显。中脑部肿瘤早期易出现脑积水,而发生头痛、视乳头水肿及呕吐等。小脑部肿瘤以运动失调为特征。桥脑部肿瘤则以交叉性偏瘫、交叉性感觉麻木及眼球垂直性震颤与眼外展麻痹为特征。

2、肺癌

(1)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气急、发热,或伴消瘦,疲乏等。

(2)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

3、大肠癌

凡30岁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状时需高度重视,考虑有大肠癌的可能: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症状不缓解;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粪便带脓血、黏液或血便,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结肠部位出现肿块;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4、肾癌、膀胱癌

肾癌早期常无症状,晚期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三联症:血尿,腰部疼痛,上腹或腰部肿;膀胱癌典型临床表现为血尿、尿急、尿频、尿痛,或持续性尿意感。

诊断依据

1、脑瘤

(1)患者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临床表现。

(2)随脑组织受损部位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局部症状,有助于定位诊断。如大脑额叶前部肿瘤可见精神障碍,出现性格改变,进行性痴呆,癫痫发作等;额下回后部肿瘤可出现运动性失语;额叶后部中央前回运动区受压则产生对侧偏瘫。大脑顶叶部肿瘤以感觉障碍为主,感觉定位和感觉区别的能力消失。大脑颞叶部肿瘤则以听觉障碍为主。大脑枕叶部肿瘤定位征为视野缺损。胼胝体部肿瘤精神症状明显。中脑部肿瘤早期易出现脑积水,而发生头痛、视乳头水肿及呕吐等。小脑部肿瘤以运动失调为特征。桥脑部肿瘤则以交叉性偏瘫、交叉性感觉麻木及眼球垂直性震颤与眼外展麻痹为特征。

2、肺癌

(1)呛咳,顽固性干咳持续数周不愈,或反复咯血痰,或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胸痛,气急、发热,或伴消瘦,疲乏等。

(2)多发生于年龄在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

3、大肠癌

凡30岁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状时需高度重视,考虑有大肠癌的可能: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症状不缓解;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粪便带脓血、黏液或血便,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结肠部位出现肿块;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4、肾癌、膀胱癌

肾癌早期常无症状,晚期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三联症:血尿,腰部疼痛,上腹或腰部肿;膀胱癌典型临床表现为血尿、尿急、尿频、尿痛,或持续性尿意感。

鉴别诊断

1、脑瘤

(1)脑瘤与脑血管疾病

部分脑瘤患者可见颅内压增高、偏瘫,应注意与脑血管疾病相鉴别。脑血管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多突然出现昏迷,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偏瘫。CT、MRI有助于鉴别。

(2)脑瘤与癫痫

脑瘤患者可以有症状性癫痫,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和其他局灶性症状(如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持续存在。原发性癫痫通常缺少局灶性脑症状,发作过后多无明显症状。CT、MRI有助于鉴别。

2、肺癌

(1)肺癌与肺痨

肺痨与肺癌均有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消瘦等症状,两者很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肺痨多发生于青壮年,而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部分肺痨患者的已愈合的结核病灶所引起的肺部瘢痕可恶变为肺癌。肺痨经抗痨治疗有效,肺癌经抗痨治疗则病情无好转。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结核菌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肺癌与肺痈

肺痈患者也可有发热、咳嗽、咯痰的临床表现,应注意鉴别。典型的肺痈是急性发病,高热,寒战,咳嗽,咳吐大量脓臭痰,痰中可带血,伴有胸痛;肺癌发病较缓,热势一般不高,呛咳,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伴见神疲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肺癌患者在感受外邪时,也可出现高热,咳嗽加剧等症,此时更应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并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和血的病原体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3)肺癌与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的慢性肺部疾病。病程长达数年,反复发作,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以咳嗽,咯痰,喘息,胸部膨满为症状;肺癌则起病较为隐匿,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见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借助肺部x线检查、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不难鉴别。

3、大肠癌

(1)大肠癌与痢疾

在腹痛、泄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症状上有相似点,要注意区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而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此外,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如血常规检查,大便细菌培养、大便隐血试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等。

(2)大肠癌与痔疾

痔疾也常见大便带血,肛门坠胀或异物感的临床表现,应注意区别。痔疾属外科疾病,起病缓,病程长,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多因劳累、过食辛辣等诱发或加重。直肠指诊、直肠镜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4、肾癌、膀胱癌

(1)肾癌与多囊肾

多囊肾常有腰腹疼痛,血尿或蛋白尿,出现肾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的患者较多,往往合并其它多囊脏器。B超、CT、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2)肾癌、膀胱癌与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多有急性疼痛,可伴见尿血,B超,腹部X线等有助于诊断。

(3)肾癌、膀胱癌与肾及膀胱结核

肾及膀胱结核也常有尿路刺激征,尿血,脓尿,并伴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尿中查到结核杆菌。抗痨治疗有效。

预防

预防措施

1、癌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精血不足,脏气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外邪入侵,是重要的致病因素,故保养精气,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戒烟,保持心情愉快,加强必要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本病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加强普查工作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也是防治癌病的重要手段。

2、既病之后,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起居有节,调畅情志,宜进易于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腌炸、海膻发物,适当参加锻炼。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