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白涩症

白涩症,中医病名。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又名干涩昏花。多为双眼发病。本病主要与西医学之干眼相类似。其他疾病如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等,若主症与本病相符,亦可参照辨证论治。

主要病因

阴虚津亏,目失濡养

其它名称

干涩昏花

就诊科室

眼科

常见症状

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

相关中医疾病

干眼、慢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炎

英文名称

dry eye,dry astringent ey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眼部检查

白睛赤脉隐隐;或白睛不红不肿,胞睑内面红赤;或睑弦红赤、增厚,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或目珠干燥而失却莹润光泽,白睛微红,有皱褶,眵黏稠呈丝状。

2、辅助检查

(1)泪液分泌量测定 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test),STI和STII小于10mm/5min为异常。

(2)泪膜破裂时间(BUT )小于10秒;泪河线宽度小于0.3mm。

(3)泪液渗透压测定 利用冰点-渗透压测量仪进行检测,一般大于312mOms/L可诊断为干眼症。

(4)虎红染色试验阳性,荧光素染色试验阳性。

(5)印迹细胞学检查表现为杯状细胞密度降低,细胞核浆比降低,出现蛇形染色质,鱗状上皮化增加。

(6)必要时做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测定和血沉检查。

治疗

药物治疗
白涩病辩证要点本病须根据局部与全身情况分清实证、虚证。邪热留恋或脾胃湿热时,眼涩痛,白睛微红,有少许眼眵,属实热证。肺阴不足时,眼干涩畏光,久视易疲劳,咽干舌燥;肺虚弱时,眼干涩羞明,视物疲劳,体弱神疲;肾阴虚时,眼干涩畏光,泪少,视物欠清,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白涩病治疗原则实证宜清热祛湿,虚证宜养阴益气。此外本病迁延日久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畅,见眼涩痛明显,睑内及白睛红赤显著,赤脉粗大而迂曲者,需加强应用活血祛瘀法。白涩病证治分类(一)邪热留恋症状: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致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治法:清热利肺。方药:桑白皮汤加减。常用药: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玄参、麦冬、茯苓、泽泻、甘草。(二)肺阴不足症状:眼干涩不爽,泪少,视久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症可见于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烦热,苔薄少津,脉细无力。治法:滋阴润肺。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常用药:甘草、芍药、生地、薄荷、玄参、麦冬、贝母、丹皮、夏枯草、连翘。(三)脾胃湿热症状:眼干涩隐痛,白睛淡赤,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眦部有白色泡沫样眼眵,胞睑有重坠之感,病程持久而难愈,全身症可见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方药:三仁汤加减。常用药: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制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症状:眼干涩畏光,双目频眨,视物欠佳,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治法: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枸杞、菊花、当归、白芍。
其他治疗
可滴用人工泪液,如0.1%玻璃酸钠滴眼液等。

病因

基本病因

1、风沙尘埃侵袭日久或久留于干燥环境等,化燥伤津,加之素有肺阴不足,内外合邪,燥热犯目所致。

2、平素情志不舒,郁火内生,津伤血壅,目失濡养。

3、久病或年老体衰,或过用目力,劳瞻竭视,导致气虚津亏,精血不足,目失滋养。

4、风热赤眼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患眼干涩不爽,频频瞬目,或微畏光,甚则视物昏朦。

2、白睛赤脉隐隐,胞睑内面红赤;或睑弦红赤、增厚;或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

诊断依据

1、患眼干涩不爽,频频瞬目,或微畏光,甚则视物昏朦。

2、白睛赤脉隐隐,胞睑内面红赤;或睑弦红赤、增厚;或睑弦有黄白色分泌物堆积。

预防

预防措施

1、彻底治疗风热赤眼或天行赤眼。

2、避免熬夜、过用目力、风沙烟尘刺激及勿滥用滴眼液。

3、宜少食辛辣炙馎之品,以免化热伤阴。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