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薄厥

薄厥,中医病名。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气逆血冲,瘀浊蒙塞脑髓窍络的急危证候。临床以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多见于40岁以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多短暂,西医的高血压脑病可参照本篇治疗。

主要病因

素体亏虚、情志失调、寒邪内侵、暴饮暴食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急诊科、脑病科

常见症状

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

相关中医疾病

高血压脑病

英文名称

sudden syncope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多为上盛下虚,气血亢逆之疾故病发时,当以降逆除邪为先,平抑血气为主的综合急救。以降逆化痰疏通血脉,醒神开窍为治疗大法。
药物治疗
薄厥病一、辨证要点临床若见头痛项强,呕逆恶心,项脊强急,目睛直视,眼肌麻痹等症,并参考现代医学检查,脑脊液呈血性即可作出诊断。同时观察寒热虚实的变化,辨证论治。薄厥病二、治疗原则薄厥出血,急需止血、养血。养血必益气,治疗中还应加入大剂益气之品。取“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顾之意。”另外薄厥患者在恢复期多见阴虚、气虚,治疗时当注意辨证施治。薄厥病三、证治分类1、阴虚主证:头昏头痛,心悸怔忡,面目红赤,烦热不安,口于咽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手足心热,自汗盗汗。或见项背强直,手足拘急。脉急数,或洪数,舌红绛,或青绛,苔少或无苔,或白苔而干。治法:养阴润燥,宁神补元。代表方:大补元煎。常用中药: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2、气虚主证:面色浮白,头昏眩晕,胸闷气短,自汗息微,言语謇涩,口角流涎,食欲不振,夜尿频多,头项强直。脉细弱,或结代。舌淡,苔白有津。治法:补气益元,收敛固涩。代表方:益气聪明汤、举元煎加乌梅、五味子、川芎、首乌。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乌梅、五味子、川芎、首乌。3、痰湿主证:头昏眩晕,喉中痰鸣,胸闷脘痞,躁扰不安,口苦口腻,食欲不振,便垢腻不爽,或见惊厥,或见痫症样发作。脉弦滑,舌质红绛,舌体歪斜,苔白腻,或黄腻,或黄苔,或白厚。治法:除湿通络,健脾化痰。代表方:温胆汤加味,寒盛加制南星、石菖蒲;痰热加黄芩、黄连、泽泻。六君子汤加苍术、藿香、苡仁。常用中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人参、白术、苍术、藿香、苡仁。4、血瘀主证:头昏头痛,背项强直,爪甲唇口青紫,四肢疼痛,大便干燥,咯血,或见其他出血,或谵妄惊厥。脉散涩,或弦、弦数,舌红绛,或淡青,或瘀点,或舌体歪斜。苔白干,或白润。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常用中药:黄芪、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发生与素体亏虚、情志失调、寒邪内侵、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内外二因交互作用,造成气逆血冲,迫血犯脑,血郁脑脉津血内结化生痰瘀“堵塞神明出入之窍”,五神失用。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素有头痛或风头旋病史。

2、临床表现

每因烦劳、情志相激而引发病见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或短暂的失明或失语,或偏身麻木,烦躁不安,或心慌气短,血压升高,面色苍白或红润。病重者,呼吸急促,头痛如破,肢体颤抖或抽搐,神志不清瞳仁散大面白汗出,甚则一厥不振而发生死亡。

诊断依据

1、病史

素有头痛或风头旋病史。

2、临床表现

每因烦劳、情志相激而引发病见突然剧烈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吐如射状,两眼黑矇,或短暂的失明或失语,或偏身麻木,烦躁不安,或心慌气短,血压升高,面色苍白或红润。病重者,呼吸急促,头痛如破,肢体颤抖或抽搐,神志不清瞳仁散大面白汗出,甚则一厥不振而发生死亡。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头风病相鉴别。

头风病虽以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证,有时血压升高,但其头痛多在一侧,且于发作前常有眼花,幻视,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病发呈扩散性,头维脉动,白睛红赤,血压升高多在26.7/16.OkPa以下。易于反复发作,多因情志、劳累、经期等诱发。部分病人有家族史。

预防

预防措施

1、急性发作者当卧床休息,防止“劳则气耗”“烦劳则张”而加重病情。但病情稳定后,又要劳逸结合以利气血周流。

2、调节情志,解除精神紧张。勿喜勿怒,移情易性,使气血畅达和调。

3、饮食宜清淡、软食,忌暴饮暴食,肥甘厚味,耗气动血动风之品。

4、病室安静,空气流通,清新,防止外感六淫邪毒,保持二便通畅。

5、病重者急予吸氧,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做好血压,心脑监护,防止病势逆变。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