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崩漏

崩漏,中医病名。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互转化,故概称为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月经病。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可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治疗以塞流、澄源、复旧为主要法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主要病因

肾虚、脾虚、血热、血瘀

就诊科室

妇科

常见症状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

相关中医疾病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英文名称

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出血来自子宫腔。生殖器官有无器质性病变。有无妊娠因素等。

2、辅助检查

(1)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内膜厚度,排除妊娠、生殖器肿瘤或赘生物 等。

(2)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贫血程度并排除血液病。

(3)卵巢功能及 激素测定:基础体温呈单相型;血清雌、孕激素及垂体激素测定等。有性生活史者,应做妊娠 试验。

(4)诊断性刮宫:可止血并明确诊断。对育龄期和绝经过渡期患者可在出血前数天或出血6小时之内诊刮;对大出血,或淋沥不净,或不规则出血者,可随时诊刮取子宫内膜病理检 查,以明确有无排卵及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治疗

治疗原则

临证治疗崩漏,应根据其病情缓急和出血时间长短的不同,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1、塞流即止血。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首选补气摄血法。如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以人参大补元气、摄血固脱,麦冬养阴清心,五味子益气生 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若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阳微欲脱之证,则于生脉散中加附子去 麦冬,或用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人参、附子)加炮姜炭以回阳救逆,固脱止血。同时 针刺人中、合谷、断红穴,艾灸百会、神阙、隐白穴。血势不减者,宜输血救急。血势渐缓应 按不同证型塞流与澄源并进,采用健脾益气止血,或养阴清热止血,或养血化瘀止血治之。出血暂停或已止,则谨守病机,行澄源结合复旧之法。

2、澄源即正本清源,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切忌不问缘由,概投寒凉或温补之剂,一味固涩,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即固本善后,调理恢复。但复旧并非全在补血,而应及时调补肝肾、补益心脾,以资血之源,安血之室,调周固本。视其病势,于善后方中寓治本之法。调经治本,其本在肾,故总宜填补肾精,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使本固血充,则周期可望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
崩漏辩证要点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崩漏治疗原则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崩漏证治分类1.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代表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中医妇科治疗学》 )加党参、黄芪、阿胶。常用药:熟地黄、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2.肾阳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代表方:右归丸( 《景岳全书》 )加党参、黄芪、三七。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3.脾虚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代表方:固本止崩汤( 《傅青主女科》 )。常用药: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4.血热型(湿热)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代表方:清热固经汤( 《简明中医妇科学》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5.虚热型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候分析:阴虚内热, 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代表方:上下相资汤( 《石室秘录.燥证门》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6.血瘀型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病因

基本病因

崩漏的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可为热、虚、瘀三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理是劳伤血气, 脏腑损伤,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约制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既往多有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肝病、血液病、高血压、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2、症状

月经来潮无周期规律而妄行,出血量多如山崩之状,或量少淋沥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或淋沥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诊断依据

1、病史

既往多有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病史。年龄、孕产史、目前采取的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史。肝病、血液病、高血压、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病史。

2、症状

月经来潮无周期规律而妄行,出血量多如山崩之状,或量少淋沥不止。出血情况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停经数月而后骤然暴下,继而淋沥不断;或淋沥量少累月不止,突然又暴下量多如注;或出血时断时续,血量时多时少。常常继发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

鉴别诊断

1、月经先期、月经过多、月经延长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之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后,即提前或退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为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止。

4、生殖器肿瘤出血、生殖系炎症(宫颈息肉、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

临床可表现为如崩似漏的阴道出血,必须通过妇科检查或B超、MRI检查,诊断性刮宫,可以明确诊断以鉴别。

5、外阴阴道伤出血

如跌倒仆伤、暴力性交等,可通过询问病史和妇科检查鉴别。

6、内科血液病

内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在来经时可由原发内科血液病导致阴道出血过多,甚则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通过血液分析、凝血因子的检查或骨髓细胞的分析不难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崩漏是可以预防的,重视经期卫生,尽量避免或减少宫腔手术,及早治疗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先期等出血倾向的月经病,以防发展成崩漏。崩漏一旦发生,必须遵照“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及早治疗,并加强锻炼,以防复发。崩漏调摄,首重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其次调节饮食增强营养,最后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