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鼻槁

鼻槁,中医病名。是指以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以气候干燥的地区为多见。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燥邪、阴虚、气虚

其它名称

鼻藁、鼻干、鼻燥、咽鼻干焦、鼻塞干燥、鼻干无涕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鼻内干燥,甚或黏膜萎缩、鼻腔宽大

相关中医疾病

干燥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

英文名称

withered nos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局部检查

鼻黏膜干燥,甚至萎缩,鼻甲缩小(尤以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有时可直接从鼻孔望及鼻咽部,鼻黏膜表面可见黄绿色脓痂覆盖,清除痂皮后见黏膜糜烂出血。

治疗

治疗原则

清燥、滋阴、补气。

药物治疗
鼻槁辩证要点燥热袭肺,耗伤津液,鼻窍黏膜失养,故鼻内干燥、灼热疼痛,鼻黏膜干燥;燥热伤络,则涕痂带血;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咽痒干咳;舌质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数亦为燥热伤肺之象。肺肾阴虚,津不上承,鼻失滋养,兼以虚火上炎,灼伤鼻窍黏膜,故见鼻干较甚、鼻衄、嗅觉减退、涕痂积留鼻窍、鼻黏膜红干、鼻甲萎缩、鼻气恶臭;阴虚肺燥,故见干咳少痰;阳络受损则痰带血丝;肾阴不足,腰膝失养,虚火内盛,故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亦为阴虚之象。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输,鼻失滋养,故见鼻内干燥、黏膜色淡、干萎较甚、鼻腔宽大;脾虚湿盛,湿蕴化热,熏蒸鼻窍,故见鼻涕黄绿腥臭、涕痂积留;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清窍失养,故头痛头昏、嗅觉减退;纳差腹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缓弱均为脾气虚弱之证。 [1] 鼻槁治疗原则清燥、滋阴、补气。鼻槁证治分类内治(一)肺经燥热症状:鼻内干燥,灼热疼痛较甚,鼻窍内肌膜萎缩,鼻涕污秽,带黄绿色,痂皮多,或有少许血丝,咽痛咽痒时而咳嗽。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治法:清肺润燥,宣肺散邪。方药: 清燥救肺汤加减常用药:桑叶、枇杷叶、杏仁、麦冬、火麻仁、石膏。(二)肺肾阴虚症状:鼻内干燥,涕痂积留,遇冷则头痛、头昏加重,咽干不适,咽时微痛。手足心热,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酸无力,溲黄而少。舌质红而干,脉细数。治法:滋养肺肾,生津润燥。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太子参、生地黄、麦冬、百合、白芍、玄参、桔梗、白芷、甘草。(三)肺脾气虚症状:鼻内干燥,鼻涕如浆如酪,鼻气腥臭难闻。或见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淡。舌质淡红,脉缓弱。治法:补益肺脾,行气逐邪。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柴胡、升麻。外治1、滴鼻:可用石蜡油、复方薄荷油或清鱼肝油滴鼻,也可用蜜糖、芝麻油加冰片少许滴鼻。2、洗鼻:将暖生理盐水或暖开水盛于碗盆内,嘱病人低头由鼻将水吸入,经口吐出,反复多次,可洗净鼻内痂皮及脓涕。每天洗1-2次,洗涤后再滴药液,效果更佳。
其他治疗

1、鼻腔冲洗

可用生理盐水或中药煎水冲洗鼻腔,以清除鼻内痂块,减少鼻腔臭气。

2、滴鼻

宜用滋养润燥药物滴鼻,如用蜂蜜、芝麻油加冰片少许滴鼻,或复方薄荷油滴鼻。

3、蒸汽吸入

可用内服中药再煎水,或用清热解毒排脓中药煎水,或用鱼腥草注射液进行蒸汽吸入。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与燥邪、阴虚、气虚等有关。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主要表现为鼻内干燥感,可伴有鼻出血、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头昏、头痛等症状,严重时鼻内有腥臭气味、脓涕鼻痂多。

诊断依据

本病主要表现为鼻内干燥感,可伴有鼻出血、鼻塞、嗅觉减退或丧失、头昏、头痛等症状,严重时鼻内有腥臭气味、脓涕鼻痂多。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鼻窒、鼻渊相鉴别。

1、鼻槁与鼻窒

均可出现鼻塞,且病程较长,区别在于:鼻槁的鼻塞是一种假性鼻塞,即鼻腔实际上是通气的,但病人自觉鼻塞,原因是鼻黏膜干燥、萎缩或痂皮覆盖,致鼻黏膜表面感觉迟钝,感觉不到空气的进入而产生“鼻塞”的错觉,必定还有鼻内干燥的症状;鼻窒的鼻塞是真正的鼻塞,由于下鼻甲肿大堵塞鼻腔,以致空气进入鼻腔减少而产生鼻塞的症状,一般无鼻内干燥感。

2、鼻槁与鼻渊

均可出现流脓涕的症状,区别在于:鼻槁早期一般无流涕现象,仅在发展到后期严重时才会有脓涕,且有特殊的腥臭味,同时还有鼻内干燥的症状,检查鼻腔内有较多黄绿色痂皮覆盖;鼻渊则大量流浊涕是最主要的症状,一般无特殊的腥臭味,亦无鼻内干燥感,常伴有鼻塞,检查鼻腔多见中鼻甲肿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裂有分泌物引流或息肉,一般无痂皮覆盖。

预防

预防措施

1、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及时清除积留涕痂。

2、禁用血管收缩剂滴鼻。

3、积极防治各种鼻病及全身性慢性疾病,戒烟酒。

4、加强卫生管理,注意劳动保护,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减少粉尘吸入,在高温、粉尘多的环境,要采取降温、除尘通风、空气湿润等措施。.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