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鼻渊

鼻渊,中医病名。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鼻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及鼻后滴漏综合征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多因外邪侵袭或肺、脾脏气虚损,邪气久羁

其它名称

脑漏、脑渗、脑崩、脑泻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鼻流浊涕、量多不止

相关中医疾病

急慢性鼻窦炎、鼻后滴漏综合征

英文名称

sinusitis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局部检查

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

2、其他

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但此项检查需在病人无发热,全身症状基本消失的情况下施行。

治疗

治疗原则

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

药物治疗
鼻渊辩证要点本病分虚实,实证有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虚证可见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临床应注意鉴别。鼻渊治疗原则注意辨别虚实之不同,内外治结合。鼻渊证治分类内治(一) 肺经风热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为甚,中鼻道或嗅沟可见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叩痛,或压痛。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 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豆豉、桔梗、甘草。(二) 胆腑郁热症状: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检查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或鼻底可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头额、眉棱骨或颌面部可有叩痛或压痛。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三) 脾胃湿热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检查见鼻黏膜红肿,尤以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颌面、额头或眉棱骨压痛。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薄荷、滑石、茵陈、黄芩、连翘、贝母、射干。(四) 肺气虚寒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可见有黏性分泌物。治法:温补肺脏,散寒通窍。方药: 温肺止流丹加减。常用药:麻黄、黄芪、白芷、当归、薏苡仁、白芥子、葛根、辛夷花、苍耳子。(五) 脾气虚弱症状: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检查见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窍。方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 [1]
其他治疗

1、滴鼻法

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滴鼻,以疏通鼻窍。

2、熏鼻法

用芳香通窍,行气活血的药物,如苍耳子散、川芎茶调散等,放砂锅中,加水2000mL,煎至1000mL,倒入合适的容器中,先令患者用鼻吸入热气,从口中吐出,反复多次,待药液温度降至不烫手时,用纱布浸药热敷印堂、阳白等穴位。

3、鼻窦穿刺冲洗法

多用于上颌窦,穿刺冲洗后,可选用适宜药液注入。

4、负压置换法

用负压吸引法将鼻窦内的脓液吸引出来,再将适宜的药物置换进入鼻窦,以达到治疗目的。

5、理疗

可配合局部超短波或红外线等物理治疗。

病因

基本病因
鼻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外邪侵袭,导致肺、脾胃、肝胆的病变而发病;虚证多因肺脾气虚,邪毒久困,凝聚鼻窍而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

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诊断依据

1、病史

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

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鼻窒及鼻鼽相鉴别。

1、鼻窒与鼻渊

均可有鼻塞、流涕,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鼻窒的必备症状是经常性鼻塞,不一定有流涕,即使伴有流涕,量也不多,鼻甲肿胀以下鼻甲为主,中鼻道及嗅沟无脓涕;而鼻渊的必备症状是流大量浊涕,不一定有鼻塞,鼻甲肿胀以中鼻甲为主,且中鼻道及嗅沟常有脓涕。

2、鼻鼽与鼻渊

特征均为大量流涕,但鼻鼽为大量流清涕,常伴有喷嚏连连;鼻渊为大量流浊涕,多无喷嚏。

预防

预防措施

1、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的疾病(如牙病)。

2、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涕排出。

3、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注意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厚腻食物,戒除烟酒。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