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不寐,中医病名。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临床可检查多导睡眠图
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延长。
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
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
治疗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病因
1、情志失常
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不寐病证。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失和,可致失眠。此外,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照成不寐的因素。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心神失养而失眠。或因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食少,纳呆,生化之源不足,营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
久病血虚,年迈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亦可因年迈体虚,阴阳亏虚而致不寐。
诊断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1、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3、本病证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
不寐应与一时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鉴别。不寐是以单纯性的失眠为症状,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属于生理状态。若因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则应以祛除有关病因为主。
预防
1、本病证属心神病变,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对不寐患者来说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做到喜怒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尽量以放松的、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待,睡眠反而能较好地入睡。
2、睡眠卫生方面,帮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另外要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减少噪音,去除各种可能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