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腰火丹

缠腰火丹,中医病名。是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且疼痛剧烈为特征。因其多缠腰而发,故名缠腰火丹。亦有发生于胸部及颜面部者。西医的带状疱疹可参照本病治疗。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治疗
治疗原则
辨证施治,缠腰火丹的水疱不宜挑破,若呈大疱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液,但疱壁不宜除去,以防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缠腰火丹一、辨证要点本病多发于单侧,一般不超过身体正中线,多急性发病,初起患部皮肤可见红斑,继则出现成群的粟米至绿豆大的丘疱疹,迅即变成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水疱壁紧张发亮,疱液初透明,5~6日后转为浑浊,部分破裂、糜烂、干燥结痂。缠腰火丹二、治疗原则辨证施治,缠腰火丹的水疱不宜挑破,若呈大疱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液,但疱壁不宜除去,以防继发感染。缠腰火丹三、证治分类1、毒热炽盛主证:患部皮肤焮红,可见集簇成群带状分布的丘疱疹或疱壁紧张之水疱。伴咽干口苦、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2、湿热搏结主证:患部皮肤淡红,水疱密集成群,破溃流水,疱液浑浊。伴有纳呆、腹胀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厚腻。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其他治疗
外治初用玉露膏外敷,水疱破后可用青黛散油膏。不论初期后期,均可用黄连膏加30%雄黄粉调匀外敷。如水疱不破,亦可用三棱针刺之,以减轻胀痛。
病因
基本病因
情志所伤,肝经郁火,复感火热时毒,容于少阳、厥阴经络,熏灼肌肤、脉络;或饮食不节,嘈杂脾胃,致脾经湿热内蕴,复感火热时邪,客于阳明、太阴经络,浸淫肌肤、脉络均可发为本病。本病日久皮损表面火热湿毒得以外泄,疱疹消退,但余邪滞留经络,以致气虚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局部疼痛不止。
诊断
诊断原则
1、发病前常有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患部皮肤异常过敏,伴有疼痛、瘙痒及灼热感。继而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随之在红斑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成群皮疹,迅速变为水疱,澄清透明,周围有炎性白晕,附近淋巴结大。
2、沿皮肤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好发于胸痛、面、颈、腰、腹部,疱疹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于春秋季节发病。老年病人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
诊断依据
1、发病前常有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患部皮肤异常过敏,伴有疼痛、瘙痒及灼热感。继而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随之在红斑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成群皮疹,迅速变为水疱,澄清透明,周围有炎性白晕,附近淋巴结大。
2、沿皮肤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好发于胸痛、面、颈、腰、腹部,疱疹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于春秋季节发病。老年病人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
鉴别诊断
1、湿疮
呈多形性红疹,丘疹与疱疹并存,渗液,呈对称性分布。
2、热疮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大小疱疹,常为一群,一周左右痊愈。
预防
预防措施
1、发病后应充分休息,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损的清洁、干燥,预防继发感染。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