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缠腰蛇丹

缠腰蛇丹,中医病名。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等。指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故名。

主要病因

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

其它名称

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皮肤生水泡、红肿、形如串珠,多缠腰背而发

相关中医疾病

带状疱疹

治疗

治疗原则
辨证施治,缠腰火丹的水疱不宜挑破,若呈大疱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液,但疱壁不宜除去,以防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缠腰蛇丹一、辨证要点发病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乏力,食欲缺乏,全身不适,皮肤灼热刺痛等症状,亦可不发生前驱症状而直接出现丘疱疹。皮损部神经痛为本病的主症之一,但疼痛程度不一,且不与皮损严重程度成正比。疱疹好发于腰腹之间,其次是颈项、面部。呈带状排列,刺痛。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痛。缠腰蛇丹二、治疗原则辨证施治,缠腰火丹的水疱不宜挑破,若呈大疱者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疱液,但疱壁不宜除去,以防继发感染。缠腰蛇丹三、证治分类1、毒热炽盛主证:患部皮肤焮红,可见集簇成群带状分布的丘疱疹或疱壁紧张之水疱。伴咽干口苦、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止痛。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2、湿热搏结主证:患部皮肤淡红,水疱密集成群,破溃流水,疱液浑浊。伴有纳呆、腹胀等全身症状。舌质淡,苔厚腻。治法: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代表方: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栀子、木通、肉桂、甘草。
其他治疗
初用玉露膏外敷,水疱破后可用青黛散油膏。不论初期后期,均可用黄连膏加30%雄黄粉调匀外敷。如水疱不破,亦可用三棱针刺之,以减轻胀痛。

病因

基本病因
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发病前常有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患部皮肤异常过敏,伴有疼痛、瘙痒及灼热感。继而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随之在红斑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成群皮疹,迅速变为水疱,澄清透明,周围有炎性白晕,附近淋巴结大。

2、沿皮肤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好发于胸痛、面、颈、腰、腹部,疱疹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于春秋季节发病。老年病人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

诊断依据

1、发病前常有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患部皮肤异常过敏,伴有疼痛、瘙痒及灼热感。继而局部出现不规则红斑,随之在红斑上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成群皮疹,迅速变为水疱,澄清透明,周围有炎性白晕,附近淋巴结大。

2、沿皮肤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发疹,好发于胸痛、面、颈、腰、腹部,疱疹群之间皮肤正常。皮疹消退后可留下色素沉着。

3、多于春秋季节发病。老年病人局部遗留神经痛,经久不能消失。

鉴别诊断

热疮

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预防

预防措施

1、治疗期间忌食辛辣、鱼虾、牛羊肉等发物。

2、针灸治疗本病镇痛作用显著,可缩短病程,痊愈后多无后遗疼痛。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