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在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为产后常见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产后尿潴留。若产妇经调摄6到8小时后仍未排尿,应尽早用中医中药治疗。
主要病因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腹部检查
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可有触痛。
2、妇科检查
无异常。
3、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多无异常。
治疗
治疗原则
以“通利小便”为治疗原则,虚者补气温阳以化之,实者疏利决渎以通之。
药物治疗
产后小便不通辩证要点产后小便不通的辨证重在全身症状及舌、脉以别虚实。小便点滴而下者,注意小便的色、质。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如小便清白,伴见精神疲鱼,语音低弱,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者,多属气虚;小便清白,伴见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者,多属肾阳虚;若小便黄热,量少,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亏损;若小便正常,有产伤史,舌正常,脉涩者,为血瘀;若小便黄赤或混浊,炽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者,大多由瘀久化热,瘀热蕴结所致。产后小便不通治疗原则治疗产后小便不通,应以“通利小便”为主。虚者宜补气温阳,化气行水以助膀胱气化复常,或滋肾养阴,通利小便。实者应活血化瘀、理气行水以利膀胱气化。因病在产后,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临证还应注意产后耗气伤津之特点,酌情选用补气与养阴之品,以防邪去正伤。产后小便不通证治分类1. 气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清白,点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治法:补气升清,化气行水。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茯苓、通草。方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2. 肾虚证主要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色白而清,点滴而下,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代表方:济生肾气丸(济生方)。方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桂枝、泽泻、附子、牛膝、车前子。3. 血瘀证主要证候: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急疼痛,舌正常或暗,脉涩。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代表方:加味四物汤。方药:熟地黄、川芎、白芍、当归、蒲黄、瞿麦、桃仁、牛膝、滑石、甘草梢、木香、木通。
病因
基本病因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尿液的正常排出,有赖于膀胱的气化,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又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肺主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转输水液;肾主水,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或瘀血阻滞,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小便不通。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或有难产、产程延长、手术助产、产时产后失血过多等病史。
2、症状
新产后,尤以产后6〜8小时或产褥期,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急疼痛。
诊断依据
1、病史
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或有难产、产程延长、手术助产、产时产后失血过多等病史。
2、症状
新产后,尤以产后6〜8小时或产褥期,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癃闭不通,小腹胀急疼痛。
鉴别诊断
1、产后小便淋痛 两者均为产后排尿困难。本病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2、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闭塞不通或点滴而下,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预防
预防措施
1、 产后应鼓励产妇尽早自解小便,产后4小时即让产妇排尿。
2、 排尿困难者,应消除产妇紧张怕痛心理,多饮水,鼓励产妇坐起排尿。
3、 可用温开水冲洗外阴及尿道口周围诱导排尿。下腹部按摩或放置热水袋,刺激膀胱肌肉收缩。
4、 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外邪入里加重本病或变生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