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小便淋痛,中医病名。是指产后由于孕期胎儿对膀胱压迫的缘故,常有小便困难,点滴而下,但无涩痛感,一般不作病论,产后6到8小时多可恢复正常。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与涩痛同时存在,则为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产褥期泌尿系感染。本病若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严重患者致脾肾两虚,虚实夹杂。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可见外阴伤口愈合不良,尿道口、阴道口充血。
2、辅助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脓球,甚则红细胞;尿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热证、实证居多,临证以清热通淋为主,根据虚实的不同,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但鉴于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清热不可过于苦寒,除湿不宜过于通利,补虚不忘化瘀。
药物治疗
产后小便淋痛辩证要点产后小便淋痛以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特点。病位在膀胱,病性为热,故临床辨证主要根据全身症状和舌脉以分虚实。若产后小便短涩、淋沥灼痛,伴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多属湿热蕴结;伴腰酸痛、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属肾阴亏虚;若小腹胀满,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脉弦者,属肝经郁热。产后小便淋痛治疗原则本病以热证、实证居多,临证以清热通淋为主,根据虚实的不同,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尚须注意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清热不可过于苦寒,除湿不宜过于通利,补虚不忘化瘀,免犯虚虚实实之戒。产后小便淋痛证治分类1. 湿热蕴结证主要证候:产时不顺,产后突感小便短涩,淋沥灼痛,尿黄赤或混浊,口渴不欲饮,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通淋。代表方:加味五淋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加益母。方药:黑栀、赤茯苓、当归、白芍、黄芩、甘草、生地黄、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2. 肾阴亏虚证主要征候:产后小便频数,淋沥不爽,尿道灼热疼痛,尿少色深黄,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肾养阴通淋。代表方:化阴煎(《景岳全书》)。 [3]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牛膝、猪苓、泽泻、黄柏、知母、绿豆、龙胆草、车前子。3. 肝经郁热证主要征候:产后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尿色红赤,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小腹胀满,甚或两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通淋。代表方:沉香散。方药:沉香、石韦、滑石、当归、王不留行、瞿麦、赤芍、白术、冬葵子、炙甘草。
病因
基本病因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阴亏虚,阴 虚火旺,热灼膀胱,或湿热客于脬中,热迫膀胱,或肝郁化热,移热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 小便淋沥涩痛。本病多热,常见的病因有湿热蕴结、肾阴亏虚、肝经郁热。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多有产后尿潴留,多次导尿史;外阴伤口愈合不良,或分娩及产后失血过多史;或情志所伤史。
2、症状
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症状。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产后尿潴留,多次导尿史;外阴伤口愈合不良,或分娩及产后失血过多史; 或情志所伤史。
2、症状
以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为主要症状。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应与尿血、尿浊相鉴别。
1、尿血
尿血者以小便出血、尿色红赤为特点,尿常规检查红细胞多,甚至满视野,但无尿痛感。产后小便淋痛则尿意频急、淋沥涩痛。
2、尿浊
尿浊者产后小便混浊,色白如泔浆,但无排尿淋沥涩痛感。
预防
预防措施
1、注意孕期与产褥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湿热之邪。
2、积极治疗产后小便不通,若确需导尿,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3、鼓励产妇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辛辣之品。
4、禁房事,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