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胁痛

产后胁痛,中医病名。指孕妇分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主要病因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以养肝、活血、养血为主,药宜灵动,既防香燥耗阴,又不可过用滋腻呆补。
药物治疗
产后胁痛一、辨证要点1、辨疼痛胀痛游走不定者属气滞,刺痛不移者为血瘀,隐痛绵绵者多属血虚。2、辨虚实隐痛,痛势绵。绵者,多为虚证;胁痛较重,甚则痛不得转侧者,多为实证。产后胁痛二、治疗原则治疗以养肝、活血、养血为主,药宜灵动,既防香燥耗阴,又不可过用滋腻呆补。产后胁痛三、证治分类1.血虚型主证:以产妇胁痛,喜温喜按,面色萎黄或咣白为证候特点。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舌淡红无苔、脉虚细。治法:温补营血。代表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常用中药:熟地、当归、党参、茯苓、白术、川芎、白芍、肉桂、甘草、红枣2.血瘀型主证:以产妇两胁疼痛,痛多于胀、拒按,左胁尤甚为证候特点。舌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治法:活血,祛瘀,止痛。代表方: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常用中药:当归、玄胡索、川芎、桃仁、炙甘草、红枣、生姜3.气滞型主证:以产妇胁痛,右胁尤痛甚,胀多于痛为证候特点。舌苔薄润,脉沉弦。治法:理气止痛。代表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常用中药:香附、台乌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炙甘草、柴胡、青皮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气血瘀滞,或因产后失血过多,肝脉失养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产后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不得转侧。
诊断依据
产后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不得转侧。
鉴别诊断
产褥期内,两胁肋胀满疼痛者,可诊为产后胁痛。临床中应与肝脏病引起的胁痛相鉴别。
预防
预防措施
饮食宜清淡为主,忌食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如系传染性肝炎,应注意隔离。本病以预防为主,注意产褥期护理,要慎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居住在寒冷潮湿的环境,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