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肠痹

肠痹,中医病名。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以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内脏痹病类病证,称为肠痹。本病多指西医所说麻痹性、功能性肠梗阻。本病预后与原发病变有关,经积极治疗,多能缓解,部分病例预后欠佳。

主要病因

多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

常见症状

腹胀如鼓,腹痛,呕吐,便秘,无肠鸣、矢气

相关中医疾病

麻痹性、功能性肠梗阻

英文名称

intestinal painful impediment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体格检查

可有腹部膨隆,叩之入鼓,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舌苔多厚腻。

2、辅助检查

X线腹部透视检查见小肠与结肠都呈均匀的扩张,但肠管内积气和液面较少。若由腹膜炎引起者,腹腔内有渗出性液体,肠管漂浮其中,肠管间距增宽,边缘模糊,空肠粘膜皱襞增粗。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
药物治疗
肠痹一、辨证要点1、首先应分清风寒湿三气的偏盛。《丹溪心法·痹》云:“凡痹病……寒多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景岳全书·杂症谟·风痹》指出:“若欲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骨者甚,在脏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热者少,此不可不查。”2、辨虚实 痹证常兼夹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肾亏虚等。而痹证日久,也可转为虚实夹杂或虚证。肠痹二、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和标本兼治的原则。肠痹三、证治分类1、肠道气滞证主证:腹胀如鼓,腹痛、嗳气,恶心呕吐,便秘,无矢气,舌红苔黄,脉弦。治法:行气宽肠、泻结行滞代表方:厚朴三物汤合六磨汤常用中药:大黄、枳实、厚朴、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2、寒滞胃肠主证: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恶寒肢冷,面色淡白,舌苔白,脉沉弦有力。治法:温中散寒、泻结行滞代表方:正气天香散常用中药:乌药、香附、干姜、紫苏、陈皮、木香、高良姜、附子3、瘀滞胃肠主证:腹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治法:攻下逐瘀代表方:抵当汤或少腹逐瘀汤常用中药:水蛭、土鳖虫、大黄、桃仁、小茴香、干姜、延胡、没药、川芎、官桂、赤芍、五灵脂、蒲黄、当归4、脾虚气滞主证:脘腹痞满胀满,嗳气,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黄无华,大便不通,舌淡苔白,脉弦缓。治法:补脾益气、泻结行滞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合厚朴三物汤加减常用中药:木香、砂仁、茯苓、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枳实5、痰饮中阻主证:腹部胀满疼痛,呕吐水液,肠鸣漉漉,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苔白腻或滑,脉沉弦或伏。治法:攻逐水饮代表方:甘遂半夏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中药:甘遂、半夏、芍药、甘草、防己、椒目、葶苈、大黄

病因

基本病因
本病多因因腹部手术后,或因肠道、腹部的病变,或是全身疾患、瘫痪等的影响,使肠体麻痹,气机不通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损伤后,瘫痪、腹膜炎、腹膜后血肿,肾周围脓肿以及感染中毒性休克低血钾等多种较重疾病情况下。

2、有胀、闭、痛、呕四大症。腹胀明显,一般无腹痛,但后期可因腹腔严重膨胀引起持续性胀痛和钝痛,频繁呕吐,始为胃内容物,以后为肠内容物,肛门停止排便与排气,查觉腹内有气体窜走,气阻则痛甚,肠鸣气窜则痛减,常伴心悸、发热等症。

诊断依据

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损伤后,瘫痪、腹膜炎、腹膜后血肿,肾周围脓肿以及感染中毒性休克低血钾等多种较重疾病情况下。

2、有胀、闭、痛、呕四大症。腹胀明显,一般无腹痛,但后期可因腹腔严重膨胀引起持续性胀痛和钝痛,频繁呕吐,始为胃内容物,以后为肠内容物,肛门停止排便与排气,查觉腹内有气体窜走,气阻则痛甚,肠鸣气窜则痛减,常伴心悸、发热等症。

鉴别诊断

1、肠结

腹痛为阵发性绞痛,腹胀较次,肠鸣音亢进,呈高调,可见肠型及可闻气过水声。X线腹部透视见肠胀气及气液面限于梗阻以上肠管,粘连带压迫时,有时可见“咖啡豆”征。

2、气腹痛

突起腹部阵发性剧痛,可经治或自然缓解,缓解后无明显症状,腹部一般喜按,无包块,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现象,X线及胃肠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预防

预防措施
注重饮食,调畅情志,注重手术后防护。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