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小便不通

初生小便不通,中医病名。是指婴儿出生两天后,仍无小便的疾病,俗称初生儿不小便。除尿道畸形等先天疾患外,大多由胎热蕴结膀胱,或胎禀不足,膀胱气化不行引起。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新生儿无尿。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X线、B超等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以清热利尿、培补元气、温阳利水为主。必要时行导尿术,先天性畸形所致无尿,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初生小便不通一、辩证要点1.辨病因初生儿小便不通,多与先天因素及孕母体质相关。母体素弱或婴儿早产,证属元气虚弱;孕母素体蕴热或多食辛辣,证属热蕴膀胱。2.辨虚实初生儿小便不通伴啼哭烦躁,哭声宏亮,面赤唇红,膀胱胀急者属实证;若伴神疲少力,哭声低弱,膀胱不胀者属虚证。3.辨轻重本病初起小便不通,小腹微胀,烦躁多啼,其证属轻;若失治延误,可见尿液不下,全身浮肿,腹满喘急呕吐,甚则抽搐昏迷,其证危重。初生小便不通二、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以清热利尿、培补元气、温阳利水为主。初生小便不通三、证治分类1.热蕴膀胱主证:生后小便不通,少腹作胀,口干,烦躁,多啼声粗,唇红,指纹沉紫。治法:清热利尿。代表方:导赤散加减。常用中药:木通、滑石、茯苓、灯心草、黄柏、黄连、生甘草梢、竹叶。2.元气虚弱主证:生后小便不通,少腹作胀或不胀,形气虚怯,哭声低微,面白唇淡,指纹沉淡微红。治法:培补元气,温阳利水。代表方:保元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甘草、桂枝、泽泻、茯苓、猪苓、白术。
病因
基本病因
初生小便不通多因胎热蕴于膀胱,或禀赋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或因肾缺如及尿路畸形等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婴儿出生36小时后仍无尿液排出。
诊断依据
婴儿出生36小时后仍无尿液排出。
鉴别诊断
淋证
是以小便滴沥不畅为主症。石淋还可出现小便中断。其主要鉴别在于淋证有小便淋沥、涩痛等症状。
预防
预防措施
1、孕母妊娠期间应保证营养供给,以促进胎儿正常发育;忌食辛热燥烈炙煿之品,避免遗热于胎儿。
2、用上述治疗方法无效.可讲行导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