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湿

唇湿,中医病名。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所致,以唇红部红斑脱屑、干燥皲裂,微感灼痛,脱屑后见鲜红肉面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剥脱性唇炎。
主要病因
其它名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实验室检查
局部检查
唇红部肿胀,糜烂,渗液,结痂;或呈肥厚,扪之唇部可有结节感如豆大,质软不硬;或唇部表面干燥,脱屑,色暗红,或有纵形裂沟,结痂,揭去痂皮易出血。
治疗
治疗原则
内治为主,辅以外治。
药物治疗
唇湿一、辩证要点唇风之辨分虚实。实为风火湿热,唇红肿痒溃痛且剧;虚为阴虚血燥,唇红燥裂溢水结痂。唇湿二、治疗原则内治为主,辅以外治。唇湿三、证治分类内治法1.风火湿热,外犯唇口临床表现:唇红部肿痒,破裂流水,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口渴饮冷,口臭,大便干,舌质偏红,脉滑数。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循经上蒸,故见唇红部红肿痛痒;湿热久蒸则破裂流水,灼热疼痛; 风性主动,风邪偏胜则嘴唇不时瞤动。全身及舌脉所见为湿热之征。治法:疏风散邪,清热利湿方药:双解通圣散方中荆芥、防风、薄荷、麻黄疏散风邪;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清热:白术、滑石利湿;川芎,当归,白芍,甘草活血养血散瘀肿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若局部肿胀甚者,加黄连、白鲜皮、银花清热解毒;破裂糜烂流水者,加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嘴唇瞤动、红肿、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乃风盛、脾虚之症,治宜健脾益气祛风 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防风治之。2.阴虚血燥,唇口失养临床表现:唇肿燥裂、流水,甚者流血,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结痂,鼻息焮热,小便黄赤短涩,舌干少律,脉细数。证候分析:脾气虚弱,燥邪为患,唇口失养,故见唇肿燥裂,流水流血或结痂,疼如火燎。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经血燥之征。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方药:四物消风饮方中荆芥、薄荷疏风清热;柴胡、黄芩、甘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凉血润燥。酌加牡丹皮、玄参、麦冬、石斛以增强滋明清热、凉血润燥之功。外治法外搽法: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其他治疗
外搽法
宜清热解毒、凉血润燥。用黄连膏、紫归油、青吹口散油膏外搽患处。每日3-4次。或用马齿苋、芙蓉叶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年轻女性
病因
基本病因
脾胃湿热,复感风邪所致。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有唇部灼热痒痛反复发作病史。
2、唇部发痒,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或自觉唇部干燥,作痒不适,患者常自咬嘴唇以掀去未脱落的鳞屑,痂皮,引起疼痛。
诊断依据
1、多有唇部灼热痒痛反复发作病史。
2、唇部发痒,灼热疼痛,嘴唇不时瞤动,或自觉唇部干燥,作痒不适,患者常自咬嘴唇以掀去未脱落的鳞屑,痂皮,引起疼痛。
鉴别诊断
1、紫癜风
不限于唇红部,皮肤粘膜出现紫红色扁平丘疹,表面有一层半透明的角质薄膜而呈蜡样光泽,唇部损害为边界清楚的糜烂面。
2、人工性唇炎
以口唇不断剥脱,产生黄白色角化性甚至出血性痂皮为特征。
预防
预防措施
1、要改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
2、要减少烟酒刺激,少食辛辣厚腻之品,避免烈日暴晒。
3、常服健脾,利湿之品,如薏米、芡实、荸荠、赤小豆等煎汤饮。
4、使用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花香花宜润唇精华液和多效修复霜修复养护。
5、切不可使用稠厚的普通润唇膏、唇彩。
6、切勿症状稍有改善就中断治疗、越迁延越不易根治。
7、不能使用激素药膏,以免依赖继而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