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皴裂疮

皴裂疮,中医病名,是发生于手足部的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的一种病症。多发于冬季,常见于成年人及体力劳动者,因收租肌肤发生枯裂、疼痛,常影响劳动生产。

主要病因

寒冷、干燥、摩擦、外伤、酸碱刺激和真菌感染

其它名称

手足皲裂、麻口裂疮、皴痛、干裂疮、裂口疮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

相关中医疾病

皴裂

治疗

药物治疗
皴裂疮一、辩证要点手足部的皮肤干燥粗糙,继而出现长短不一裂口皴裂疮二、治疗原则内治和外治。皴裂疮三、证治分类1、内治法1.寒凝血瘀症状:手足皲裂,不温,遇冷加重,多见于冷水久渍作业者或搬运工人。舌苔薄,脉沉细。治则:温经散寒,养血润肤。方药:当归桂枝汤(《医略六书》) 当归9g,桂枝3g,白芍(酒炒)6g,大枣3枚2.血虚风燥症状:裂隙深者,疼痛难忍,伴有出血。多见于素体禀赋不足或久病失治者。舌质淡,苔薄,脉细。治则:祛风养血润燥方药: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全书》) 当归9g,熟地、生地、黄芪各12g,天冬(去心)、麦冬(去心)各6g,升麻、黄芩各3g,桃仁泥、红花各2g,天花粉4.5g药膳:桑葚饮桑葚20g,百合20g,大枣10枚,共煎汤饮用。每天1次,连服24周。2、外治法1.外用方药(1)玉肌散:绿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共研为细末,每用3匙,加水调匀洗患处,每天2次。(2)润肌膏:麻油120g,当归15g,紫草3g。同熬药枯去渣,将油再熬,加黄蜡15g,融化后倾入碗内备用,取适量涂搽患部。(3)白及膏:白及粉15g,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外涂裂口处。(4)大黄蜜:大黄50g。白蔹30g,白芨30g,共研细末备用。治疗时取药粉少许加蜂蜜调成糊状涂裂口处。(5):三合油:蛋黄油、大枫子油、甘草油,等量混匀外搽。
其他治疗

1、玉肌散

绿豆半升、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共研为细末,每用3匙,加水调匀洗患处,每天2次。

2、润肌膏

麻油120g,当归15g,紫草3g。同熬药枯去渣,将油再熬,加黄蜡15g,融化后倾入碗内备用,取适量涂搽患部。

3、白及膏

白及粉15g,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外涂裂口处。

4、大黄蜜

大黄50g。白蔹30g,白芨30g,共研细末备用。治疗时取药粉少许加蜂蜜调成糊状涂裂口处。

5、三合油

蛋黄油、大枫子油、甘草油,等量混匀外搽。

病因

基本病因
病因复杂。主要与寒冷、干燥、摩擦、外伤、酸碱刺激和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诊断

诊断原则

1、秋冬季多见。

2、好发于指尖、指屈面、手掌、足跟及足跖外侧等皮肤较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常两侧发生。

3、皮损为深浅、长短不一的裂口,深者可有出血,轻者则为皮肤干燥有龟裂。

4、裂口浅者不痛,深者常有疼痛。

诊断依据

1、秋冬季多见。

2、好发于指尖、指屈面、手掌、足跟及足跖外侧等皮肤较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常两侧发生。

3、皮损为深浅、长短不一的裂口,深者可有出血,轻者则为皮肤干燥有龟裂。

4、裂口浅者不痛,深者常有疼痛。


鉴别诊断

1、鹅掌风、脚湿气

始发于春夏,初为水疱,或见脱屑,后期亦见皲裂,痒痛相兼,可传染他人,或有灰指(趾)甲。

2、瘑疮

初起红粟、水疱,搔破出水破烂,甚则黄水淋滴,日久侵害渐大,成片为块,皮肤干燥折裂,浸润肥厚,坚韧如肼胝,流水不多。

预防

预防措施

1、加强劳动保护,尽可能避免手足直接接触机油,有机溶剂、酸碱性溶液等刺激性物品。

2、注意防护,冬季每天用热水浸泡手足,然后外搽防裂油、蛤蜊油、甘油膏等进行防护。

3、治疗原发病。患有手癣、湿疹等皮肤病者积极治疗。

4、预防性治疗。每年冬月反复发作者,可于三伏天以大蒜适量,捣烂如泥,涂于易发皲裂处,有良好的预防功效。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