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胆疸

胆疸,中医病名。是因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受阻,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入血,溢于肌肤。以右胁下疼痛、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

主要病因

胆石、蛔虫、肿瘤、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

其它名称

胆黄

就诊科室

肝病科

常见症状

右胁下疼痛、黄疸

相关中医疾病

胆汁瘀积性黄疸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脂蛋白-X阳性。
2、尿中胆红素强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治疗

药物治疗
胆疸一、辩证要点1、辨病因因胆石引起者,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剧烈,可因体位改变而减;因蛔虫阻塞胆道引起者,亦右上腹疼痛,疼痛剧烈,呈钻顶样,并伴见恶心呕吐,呕出胆汁或蛔虫,手足厥冷,面白汗出等,常有腹痛或排蛔病史;因肿瘤压迫胆道引起者,右上腹或中上腹可有胀痛触及包块,有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进行性消瘦等病史。手术引起者有腹部手术史,多系胆道与周围组织粘连,引起胆道阻塞所致。2、辨阳黄阴黄阳黄多见黄色鲜明如橘色,黄色较深,伴见纳差泛恶,胸脘痞闷,发热口渴,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阴黄多见身目黄色灰暗如烟熏,食少神疲,脘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等,一般来讲,本病因胆石、蛔虫、手术引起者多见阳黄,因肿瘤引起者多见阴黄。胆疸二、证治分类1、阳黄(1)热重于湿治法:清利湿热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2)湿重于热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苍术6g,赤苓6g,猪苓6g,泽泻6g,官桂3g,茵陈15g,车前子4-5g,木通4-5g,柴胡4-5g,川黄连3g,制厚朴6g,石菖蒲3g,制半夏3g,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g。(3)急黄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减犀角6g,羚羊角3g,前胡9g,栀子9g,黄芩9g,射干9g,大黄12g,升麻12g,豆豉一升。2、阴黄(1)寒湿困脾治法:温阳健脾,化湿退黄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茵陈3g,白术6g,附子1.5g,干姜1.5g,炙甘草3g,桂肉(去皮)1g。(2)脾虚湿滞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6g,生姜6片,红枣5枚,饴糖30g。

病因

基本病因
由于胆瘅、胰瘅等,湿热邪毒蕴积,胆汁疏泄受阻,或因胆石、蝈虫、胰癌、胆癌、手术等阻压或损伤胆道,使胆汁排泄障碍,不能泄入肠道而淤积,逆入于血,溢于肌肤,故见胁痛、黄疸,形成胆疸。若梗阻消除,胆汁得以疏泄,则病情可得缓解。

诊断

诊断原则

1、可有胆石、蛔厥、胆瘅、脘腹部癌肿、胆道手术等病史,存在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证据。

2、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皮肤瘙痒明显,尿如浓茶,粪便呈浅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厌食油腻、腹泻、右胁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

诊断依据

1、可有胆石、蛔厥、胆瘅、脘腹部癌肿、胆道手术等病史,存在导致胆汁排泄受阻的证据。

2、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皮肤瘙痒明显,尿如浓茶,粪便呈浅灰色或如陶土,常伴有厌食油腻、腹泻、右胁下或上腹部疼痛等症。

鉴别诊断

1、肝热病、肝瘟、肝癌等

有肝实质损害病史与病候,肤色浅黄或金黄色,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淡黄,血清中非结合和胆红素结合均中等增高,凡登白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肝功能异常,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2、血疸、蚕豆黄、胎黄等

有导致溶血的原因,或食新鲜蚕豆史,肤色如柠檬色,无瘙痒,尿如浆油,大便色正常,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凡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