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胆石

胆石,中医病名。是指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砂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主要病因

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

就诊科室

肝病科

常见症状

右上腹胀闷或痛

相关中医疾病

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胆管结石

检查

实验室检查
B型超声波可显示胆囊或肝胆管内有增强光团,有声影。X线腹部摄片常可见结石阴影。胆囊胆道造影可显示结石阴影。

治疗

药物治疗
(1)湿热内蕴证候:右上腹持续疼痛,或绞痛,硬满拒按,常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处或右肩部,另有寒热或但热不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不畅,苔白腻,微黄或黄腻,或肤目发生黄疸,脉弦滑或弦数。治法:清肝利胆,通里攻下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生柴胡10g,炒黄芩12g,炒栀子10g,枳实(壳)10g,大黄6g,赤芍12g,白芍12g,茵陈30g,金钱草30g,郁金10g,虎杖10g,蒲公英15g,生甘草3g,姜半夏10g。(2)毒热炽盛证候:右上腹疼痛剧烈呈持续性,硬满拒按,可触及包块,目黄、身黄,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脉弦滑而数,舌红绛,苔黄燥起芒刺或干枯无苔,甚者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精神萎靡,脉微细欲绝或沉细无力。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里攻下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味柴胡6g,黄芩10g,赤芍15g,枳实10g,半夏10g,生大黄9g,茵陈20g,栀子10g,黄连5g,牡丹皮1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龙胆草10g,郁金10g,金钱草30g。(3)肝胆郁滞证候:右胁胀痛,时轻时重,或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呻吟,止时同常人,胁痛发作时常累及右肩等处,口苦咽干,畏食油腻,或见呕吐,或在心下或右胁下呈一过性剧痛,或短时期见到尿黄、目黄,或伴有胸闷嗳气。其发作每因情志的剧烈波动而触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利胆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6g,白芍10-15g,制香附10g,枳壳10g,郁金10g,广木香6-10g,川芎10g,金钱草20-30g,甘草3-5g。

病因

基本病因
嗜食肥甘,肝郁气滞,或湿热虫毒蕴阻,影响肝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功能,胆汁排泄不畅而淤积,胆汁与湿热邪毒凝结,相互煎熬,日积月累而成结石。结石积于肝胆,气机阻闭胆汁不能下泄以助消化,故有右上腹胀闷或痛等症。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体型多肥胖。

2、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而于检查中发现。平时仅有脘腹或右胁胀闷不适、腹胀、嗳气等症,饱餐或食油腻后为明显。

3、进食油腻或饱餐、劳累、腹部受震动、左侧卧位等,或可诱发结石梗阻胆道,则可出现右上腹绞痛或持续胀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后痛可稍减。可伴轻度发热及黄疸。

4、绞痛发作时,右上腹或剑突下可有压痛和反跳痛,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诊断依据

1、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体型多肥胖。

2、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而于检查中发现。平时仅有脘腹或右胁胀闷不适、腹胀、嗳气等症,饱餐或食油腻后为明显。

3、进食油腻或饱餐、劳累、腹部受震动、左侧卧位等,或可诱发结石梗阻胆道,则可出现右上腹绞痛或持续胀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后痛可稍减。可伴轻度发热及黄疸。

4、绞痛发作时,右上腹或剑突下可有压痛和反跳痛,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鉴别诊断

1、胃疡、胃络痛

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

2、胰瘅

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资鉴别

3、蛔厥

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

4、胰癌

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型超声波、CT等检查可资鉴别。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