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胆胀

胆胀,中医病名。是因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以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胆囊炎。

主要病因

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因情志郁怒等刺激,使胆气郁滞不舒

就诊科室

肝病科

常见症状

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痞胀

相关中医疾病

慢性胆囊炎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高。

2、腹部X线摄平片

可显示结石,膨大的胆囊,胆囊钙化和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3、胆囊造影

可见胆囊显影淡或不显影,胆囊缩小或变形,脂餐后胆囊收缩或排空功能不良。

4、超声波检查

见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结石等。

治疗

药物治疗
胆胀一、辩证要点1、辨虚实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或病程虽长而属急性发作,胀痛持续不解,痛处拒按,口苦发热,苔厚脉实者,多属实证。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胁痛隐隐,胀而不甚,时作时止,或绵绵不休,遇劳则发,苔少脉虚者,多属虚证。2、辨缓急右胁胀痛,痛势剧烈,甚或绞痛,辗转反侧,呻吟不止,往来寒热,呕吐频繁,苔黄脉数者,则为急证;痛势较缓,无发热呕吐及黄疸者,则病情较缓。胆胀二、治疗原则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临床当据虚实而施治,实证宜疏肝利胆通腑,根据病情的不同,分别合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排石等法。虚证宜补中疏通,根据虚损的差异,合用滋阴或益气温阳等法,以扶正祛邪。胆胀三、证治分类1、肝胆气郁症状:右胁胀满疼痛,痛引右肩,遇怒加重,胸闷脘胀,善太息,嗳气频作,吞酸嗳腐,苔白腻,脉弦大。治法:疏肝利胆,理气通降。本方以柴胡白芍、川芎疏肝利胆,枳壳、香附、陈皮理气通降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应用时以方中四逆散为主,可加苏梗、青皮、郁金、木香行气止痛。若大便于结,加大黄、槟榔。腹部胀满,加川朴、草蔻。口苦心烦,加黄芩、栀子。嗳气,呕吐,加代赭石、炒莱菔子。伴胆石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2、气滞血瘀症状:右胁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口干口苦,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细涩。治法:疏肝利胆,理气活血。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疏肝利胆,理气止痛,炒五灵脂、生蒲黄活血化瘀。可酌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大黄以增强行气化瘀止痛之效。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黄芩。脘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3、胆腑郁热症状:右胁灼热疼痛,口苦咽于,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烦失眠易怒,舌红,苔黄厚而干,脉弦数。治法:清泻肝胆之火,解郁通腑。方中栀子、黄连、柴胡、白芍、蒲公英、金钱草、瓜蒌清泻肝火、郁金、延胡索、川楝子理气解郁止痛、大黄利胆通腑泻热。心烦失眠者,加丹参、炒枣仁。黄疽加茵陈、枳壳。口渴喜饮者,加天花粉、麦冬。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方中金钱草用量宜大,可用30-60g。4、肝胆湿热症状:右胁胀满疼痛,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心烦,大便粘滞,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方中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疏通胆腑,疏肝利胆。可加柴胡、黄芩、半夏、郁金疏肝利胆而止痛,或与大柴胡汤同用。胆石者,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穿山甲利胆排石。小便黄赤者加滑石、车前子、白通草。苔白腻而湿重者,去大黄、栀子、加茯苓、白蔻仁、砂仁。若痛势较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往来寒热者,加黄连、金银花、蒲公英,重用大黄。5、阴虚郁滞症状: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疏肝利胆。方中生地黄、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滋阴,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心烦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枣仁。兼灼痛者,加白芍、甘草。急躁易怒者,加栀子、青皮、珍珠母。胀痛者加佛手、香橼。6、阳虚郁滞症状:右胁隐隐胀痛,时作时止,脘腹胀痛,呕吐清涎,畏寒肢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弦弱无力。治法:温阳益气,疏肝利胆。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温阳益。可加干姜、制附子温阳,加柴胡、白芍、木香以增疏肝利胆之力。腹中冷痛者,加吴茱萸、乌药。胆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气血两亏者可选用八珍汤化裁。

病因

基本病因

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多种,主要的有饮食偏嗜、情志失调、外邪侵袭和素体湿热偏盛等。

1、饮食偏嗜

多食油腻厚味或炙寞之品,一方面伤及脾胃,使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另一方面积湿生热,混热内蕴肝胆,阻碍肝胆气机,而致痛胀。

2、情志失调

主要是忧思或郁怒,致肝之疏泄失常,而累及于胆,胆之精汁通降不畅,久郁蕴热,而成胆胀。

3、外邪侵袭

在气候变化之时,或由于衣衾不当,寒温失调,或因劳倦体虚,抵抗力弱,外邪易于侵袭。外邪内侵,郁于少阳,胆腑通降失常。

4、湿热素盛

素体混热偏盛,湿热久蕴,煎熬胆汁,聚而成石,阻塞胆腑气机,而为胆胀重症。

诊断

诊断原则

1、多见于女性肥胖者。好发于30-50岁。可有胆瘅病史,病程较长,常呈慢性迁延性经过,可反复急性发作。

2、右上腹部隐痛,痞胀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诸症于进食油腻后加重。

3、发作时可为右上腹绞痛,放射至右肩,可伴发热,或有恶心呕吐,右上腹有压痛,胆囊区触痛明显,甚或触及肿大之胆囊。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女性肥胖者。好发于30-50岁。可有胆瘅病史,病程较长,常呈慢性迁延性经过,可反复急性发作。

2、右上腹部隐痛,痞胀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诸症于进食油腻后加重。

3、发作时可为右上腹绞痛,放射至右肩,可伴发热,或有恶心呕吐,右上腹有压痛,胆囊区触痛明显,甚或触及肿大之胆囊。

鉴别诊断

1、胃疡、胃络痛、胃痞、胃胀、胃癌等

据病史、体征、X线钡餐、胃镜和B型超声波等检查可资鉴别

2、胰胀

中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X线腹部摄片有时发现胰腺钙化或结石,胰功肽试验排泄率明显减。

3、肝著

有肝热病或肝瘟病史,无胆瘅急性发作史,肝功能异常,肝脏多肿大,B型超声波及胆囊造影无胆囊异常发现。

4、肝癌、胆癌

病史短,进展快,腹痛、黄疸等呈进行性加重,B型超声波、CT等检查可资鉴别。肝癌并有甲胎蛋白(AFP)持续阳性、肝肿大且坚硬不平。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