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

耵耳,中医病名。是指因风热外犯,耵聆阻塞耳道所致。以耳道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耳内有耵聆堵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耳疾病。耵聍俗称耳垢、耳屎,乃耳窍正常分泌物,有保护耳道及粘附灰尘或异物的作用,多可自行排出。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耵聍凝结,阻塞耳道,引起症状者,则成耵耳。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之耵聍栓塞。
主要病因
就诊科室
常见症状
相关中医疾病
英文名称
检查
1、耳部检查
外耳道可见黄褐色或棕黑色块状物堵塞,质地不等,或松软如泥,或坚硬如石,多与外耳道壁紧贴,不易活动。
2、其他
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已伴有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症状者,可按“耳疮”进行辨证治疗。
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 耵聍钩取出;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待软化后用吸引法或外耳道冲洗法清除。
病因
一般情况下,耵聍可随进食、说话等活动,自行排出,若因风热湿邪外犯耳窍,与耵聍搏结,集结成块,阻塞外耳道,以致耳窍不通而为病。亦有因耳道狭窄,畸形、瘢痕、肿物、异物或因年老肌肉松弛,下颌关节运动无力等影响耵聍排出,而致耵聍堆积,阻塞耳道而为病。
诊断
1、病史
可有耵耳反复发作史,或游泳、洗浴耳窍进水等病史。
2、临床症状
视耵聍大小及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胀闷闭塞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长期压迫耳道,可致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
1、病史
可有耵耳反复发作史,或游泳、洗浴耳窍进水等病史。
2、临床症状
视耵聍大小及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可有胀闷闭塞感、耳痛及听力减退;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长期压迫耳道,可致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
外耳道异物
即异物误入耳内引起的疾病,导致耳内有耳鸣、耳痛、瘙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症状。
预防
1、一般少许耵聍,大多可自行排除,不必进行特殊处理。
2、若耵聍较多,堵塞耳道,必须到医院处理,以免处理方法不当而将耵聍推向深部或损伤外耳道及鼓膜。
3、有脓耳史或鼓膜穿孔史者,忌用冲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