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多发性抽动症

多发性抽搐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所致。本病以肢体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在2-12岁之间,男孩发病率较女孩约高3倍。属于中医惊风、抽搐的范畴。

主要病因

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等

其它名称

抽动-秽语综合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常见症状

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等

相关中医疾病

多发性抽动症

治疗

治疗原则

1、基本原则

息风止动。

2、具体治法

治疗原则为先标后本,或标本兼顾为要。对肝亢风动者治以清肝泻火,息风镇静;对痰火扰神者宜清火涤痰,镇静安神;对脾虚肝旺者扶土抑木,以平肝亢;对阴虚风动者需滋水涵木,平肝潜阳。

药物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辨证要点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阴阳虚实。其标在风火痰湿,其本在肝、脾、肾三脏,尤以肝最为密切。多发性抽动症治疗原则治疗以平肝熄风为基本原则。气郁化火者,宜清肝泻火,息风镇惊;脾虚痰聚者,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阴虚风动者,宜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多发性抽动症分证论治1、气郁化火证证候:面红耳赤,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发作频繁,抽动有力,口出异声秽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熄风镇惊。方药:清肝达郁汤加减。常用药:栀子、菊花、牡丹皮、柴胡、薄荷、钩藤、白芍、蝉蜕、茯苓、甘草。2、脾虚痰滞证证候:面黄体瘦,精神不振,胸闷作咳,喉中声响,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脾气乖戾,夜睡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方药:十味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陈皮、半夏、枳实、枣仁、白芍、石决明、甘草。3、阴虚风动证证候: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口出秽语,挤眉眨眼,耸肩摇头,肢体震颤,睡眠不宁,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细数。治法:滋阴潜阳,柔肝熄风。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龟板、鳖甲、生牡蛎、生地黄、阿胶、鸡子黄、麦冬、麻仁、白芍、甘草。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2-12岁男童

病因

基本病因

1、外因

多与饮食所伤,感受六淫之邪,疾病影响或久看电视、紧张疲倦等因素而致五志过极、情志失调有关。

2、内因

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尤以脾气虚常见;久病失治误治及热病伤阴也会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

诊断原则

1、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症状。临床表现除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之外,还可先后表现轻重程度不一的精神症状,因而造成早期诊断的困难。

2、临床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岀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简称DSM-Ⅳ),Tourette综合征(TS)诊断标准如下。

(1)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出现。所指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一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发作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1年,其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4)发病于18岁之前。

(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全身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病毒性脑炎后)引起。

诊断依据

1、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症状。临床表现除多部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之外,还可先后表现轻重程度不一的精神症状,因而造成早期诊断的困难。

2、临床参照美国精神病学会岀版的精神神经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简称DSM-Ⅳ),Tourette综合征(TS)诊断标准如下。

(1)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出现。所指抽动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性的、非节律性的、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2)抽动一天发作多次,通常为一阵阵发作,发作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1年,其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

(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地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

(4)发病于18岁之前。

(5)上述症状不是直接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全身性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病毒性脑炎后)引起。

鉴别诊断

1、习惯性抽搐

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发病前常有诱因,如结膜炎痊愈后仍有眨眼动作。此症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不超过1年。有些唐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动。

2、风湿性舞蹈症

常有其他风湿病的症状和体征,多动为不协调及不自主的运动,不固定在某个部位,多动会影响正常动作。多在1-3个月内痊愈。

3、肝豆状核变性

表现为椎体外系受累的异常动作。常表现为肌张力不全、构音障碍、姿势及步态的异常。角膜有K-F环。

预防

预防措施

1、预防

(1) 平时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保证儿童有规律性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不过食辛辣食物或刺激性饮料。

2、护理

(1)关爱患儿,耐心讲清病情,给予安慰鼓励。

(2)饮食宜清淡。

(3)注意休息,不要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机。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