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多发性疖

多发性疖,中医病名。本病是指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发在身体各处,易于反复发作的疾患,其特点是此愈彼起,日久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复发。若生于后项发际部的称“发际疮”.生于臀部的称“坐板疮”。相当于西医的疖病。

发病部位

皮肤各处,好发于项后、背部、臂部等处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常见症状

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发在身体各处,易于反复发作

相关中医疾病

疖病

治疗

治疗原则
祛风清热,解毒利湿,滋阴降火。
药物治疗
多发性疖一、辩证要点:好发于项后、背部和臀部。多见于青壮年。一种是在一定的部位,反复继续延生,少者几个,多者数十个不等,常迁延数月不愈。另一种是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其数目有几个到十几个不等,一处将愈,他处续发,也有间隔10天或月余再续发的。多发性疖二、治疗原则:祛风清热,解毒利湿,滋阴降火多发性疖三、证治分类1.风火湿热型治法:祛风清热利湿代表方:防风通圣散例加减。常用中药:防风、薄荷、连翘、赤芍、 生山栀、生石膏、黄芩、生大黄、泽泻、六一散2.沥青热毒型治法:清热解毒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中药:黄连、黄芩、生山栀、 鲜生地、 赤芍、 丹皮、蒲公英、车前子、生甘草加减:便秘加元明粉,生大黄;小便不利加赤苓,革薜。3.均可常服三黄丸;或胆豆丸;或蒲公英,大青叶,车前子,生甘草。

流行病学

好发人群
青壮年

病因

基本病因
由于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博结,蕴于皮肤而成。

诊断

诊断原则

本病不分季节,在身体各处皮肤之间,均可发生。发病后在一定的部位,或在原发疖肿处及其附近,多次复发,缠绵不休。由于病因不同,其所出现的症状和部位亦略有差异。

1、湿火风邪相搏常好发于项后(即名发际疮)、背邵、臀邵,多见于霄壮年(20-40岁)。

2、感受沥青之毒常局限于头面,并有沥青经常接触史。初起时患处皮肤干燥粗糙,并起粉刺样棕黑点丘疹;继而结块成无头疖肿,压之疼痛,并有一定的硬度。往往停止接触沥青数月后才会痊愈。

诊断依据

本病不分季节,在身体各处皮肤之间,均可发生。发病后在一定的部位,或在原发疖肿处及其附近,多次复发,缠绵不休。由于病因不同,其所出现的症状和部位亦略有差异。

1、湿火风邪相搏常好发于项后(即名发际疮)、背邵、臀邵,多见于霄壮年(20-40岁)。

2、感受沥青之毒常局限于头面,并有沥青经常接触史。初起时患处皮肤干燥粗糙,并起粉刺样棕黑点丘疹;继而结块成无头疖肿,压之疼痛,并有一定的硬度。往往停止接触沥青数月后才会痊愈。

鉴别诊断

1、暑疖

虽亦有一处簇生很多疖肿者,但都在夏秋季节发生,患者以小儿与初产妇占多数,到秋凉后即停止发作。

2、有头疽

溃后状如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3-4寸以上,初起即有明显全身症状。

3、囊肿型痤疮

好发于面颊及背部,初起为坚实之丘疹,挤之有米粒样白色粉质,由于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更长,自青春期发病,往往至30岁以后消失。

预防

预防措施

1、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较易患病,应酌情进行血糖、免疫功能、微量元素等方面的检测。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2、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患在头部的宜勤理发,背臀部的宜勤洗澡、勤换衣。并在病灶周围用75%酒精搽擦。

3、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敷贴。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