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512药品信息查询平台

耳疮

耳疮,中医病名。是指因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等所致。以耳窍疼痛较剧,耳廓拒按,耳道红肿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又名耳内生疮。好发于夏秋季节。西医学的弥漫性外耳道炎等病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治疗。

主要病因

实热内炽,毒火上炎耳窍,或挖耳损伤耳道

其它名称

耳内生疮

就诊科室

耳鼻喉科

常见症状

耳窍疼痛较剧,耳廓拒按,耳道红肿

相关中医疾病

弥漫性外耳道炎

英文名称

sore of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ear sore

检查

实验室检查

耳部检查

可见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反复发作者, 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至外耳道狭窄。

治疗

治疗原则

泻火、解毒、止痛。

药物治疗
耳疮辩证要点风湿热邪,上犯耳窍,故耳道红肿;风热邪盛,则耳痒、灼热、疼痛;湿热邪盛,则耳痛、渗液;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外袭之证。肝胆湿热上蒸耳道,薰灼肌肤,故耳道弥漫性红肿;湿热盛,则肌肤糜烂,耳道渗液;肝胆热盛则口苦、咽干、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胆湿热之证。久病气血虚损,耳窍失痒,邪毒久羁,故耳痒、耳痛反复发作;血虚耳窍失痒,故耳道皮肤增厚、皲裂、结痂;舌质淡、苔白、脉细数为气血虚之证。耳疮治疗原则泻火、解毒、止痛。耳疮证治分类内治(一) 风热湿邪,上犯耳窍症状:耳痛、耳痒、耳道灼热感,伴头痛、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检查见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或耳道潮湿,有少量渗液。治法:疏风清热,解毒祛湿。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地丁、黄连、夏枯草、丹皮、犀角、茯苓。(二) 肝胆湿热,上攻耳窍症状:耳痛,牵引同侧头痛,口苦,咽干,可伴有发热等症。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检查见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糜烂,渗出黄色脂水。治法:清泻肝胆,利湿消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甘草。(三) 血虚化燥,耳窍失痒症状:病程较长,耳痒、耳痛反复发作,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淡,苔白,脉细数。检查见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皲裂,表面或见痂皮。治法:养血润燥。方药:地黄饮加减。常用药:生地、熟地、首乌、当归、丹皮、玄参、白蒺藜、僵蚕、红花、甘草。外治1、外敷:可用黄连膏、紫金锭等局部涂敷。2、滴耳: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滴耳液滴耳。针灸治法耳痛较甚者,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疏通经脉、泻热止痛。
其他治疗

1、涂敷

可用黄连膏、紫金锭等局部涂敷。

2、滴耳

可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滴耳液滴耳。

病因

基本病因
外因多为污水浸渍、挖耳损伤、耳道不洁等,风湿热邪,上犯耳窍;内因多为肝胆湿热郁蒸,上攻耳窍;若病久则血虚化燥,耳窍失养。

诊断

诊断原则

1、病史

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2、临床症状

耳内灼热疼痛,或有流水,或耳内发痒不适。

诊断依据

1、病史

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2、临床症状

耳内灼热疼痛,或有流水,或耳内发痒不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耳疖、旋耳疮、脓耳等病相鉴别。

1、耳疮与耳疖

病位均在外耳道,其耳痛特点亦相似,区别在于外耳道红肿的范围不同。耳疖为局限性红肿,耳疮为弥漫性红肿。

2、耳疮反复发作者与旋耳疮

均有耳痒、渗出黄色脂水、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结痂等症状,但耳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外耳道,而旋耳疮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耳廓及耳周,可波及外耳道口。

3、耳疮与脓耳

耳疮在牵拉耳廓或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脓耳的耳痛则无现象。耳疮的耳内分泌物较少且无黏性;脓耳的耳内分泌物较多且有黏性。脓耳则见鼓膜色红或穿孔,而外耳道皮肤无肿胀。

预防

预防措施

1、避免挖耳及污水入耳。

2、及时治疗脓耳,以免脓液长期浸渍耳道而为病。

3、注意耳部卫生,及时清理耳道分泌物及痂皮。

4、患病期间,忌食辛燥食品,以防火热、湿热内蕴,加重病情。

Copyright © www.bai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8180号-1

未经平台允许 不得私自转载